DO NOT MISS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在旅館房間裡面發生的事,就留在旅館房間?(一)

在旅館房間裡面發生的事,就留在旅館房間?(一)

圖片來源:FOX


好幾天的新聞,不知為何都發生在旅館的房間裡。
汽車旅館、飯店的房間,總是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在,關於我們到底要不要檢視或責難公眾人物的私德,是一個有點老梗的題目,朱家安寫了至少整整三篇文章來講這件事情。

另一種說法,則是比較陰謀論的講法,就是國家、政府與媒體,為了要分散某些事情的注意力,或是不讓某些人注意到某些事,所以用這類新聞來炒作。但這種說法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多數人民會對於這類「新聞」感興趣程度勝過於所謂的「國家大事」,所以當這個新聞佔滿版面之時,群眾就會傾向去關心其他人的私事,而不是服貿或頂新這種社稷相關的「公事」。

可是我一直很疑惑,到底私事跟公事,私領域跟公領域這條線是怎麼出現的?
(我並沒有反對個人隱私或是這條線的存在,我的意思是,這條線是怎麼出現的?又是誰劃上的?)

所以我今天反其道而行,我們來講講,「私事」是不是真的就完全不能管?
讓我就一樣一樣的來吧。

第一則是周玉蔻嗆吳育昇閉上他的薇閣嘴,來自於周玉蔻不滿於吳育昇認為自己不適任黨主席,認為吳育昇因婚外情重創國民黨形象,沒有資格說她。

這個新聞裡有好多「私事」:

第一點,到底國民黨黨主席選舉,到底算不算是國民黨自己的「私事」,我想多數的人鐵定會一秒否定,當然不是,國家執政黨的黨主席選舉,怎麼可能是他們自己黨的私事,必然事關國家政治,要被算在公領域當中來檢視。也因此周玉蔻因欲參選黨主席而被檢視,應當不是私事。

第二點,吳育昇上薇閣到底是不是他的私事?我想多數的人會認為是,但是基於吳委員之後許多自打嘴巴巴不得別人不停提起這件事情的部分作為,包含像是其認反對同性婚姻法案,要守護傳統家庭的價值[1];或是在性產業合法化議題中提到性產業專區若合法是否會造成「春城何處不飛花,可能會變成全民皆娼、全島皆娼?」[2]時,群眾是否可以因為吳育昇的雙重標準、道貌岸然、說一套做一套而對他譏諷批判?而這時吳育昇上薇閣,是否還是私事?

從這兩點我們可以看到,私事之所以會受到注目,往往不是因為私事本身,除了公眾人物要負擔更多的責任、教壞因仔大小以外,還有一種可能是他牽涉到並不只被認為在私領域的價值,例如政治上的雙重標準。

這就跟黃美珍認為做為人的價值要反多元成家,並認為反駁她的網友是被撒旦蒙蔽雙眼後,被鄉民抓到另一則新聞和新婚丈夫交往三年,丈夫卻只跟前妻離婚兩年[3],被認為是在別人身上要求上帝的標準,自己違反基督教的教義就無所謂的雙重標準。

到底黃美珍是或不是小三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因為不知道那是新聞誤植,還是他們真的很誠實?
    但我想就算是離婚這件事,也是違反基督宗教價值觀的。)

其實沒有的,老實說若不是因為她出面反多元成家,或許這件事情,多數網友根本就懶得或不會發現。但當她做出了這樣的政治表態後,卻被發現在私生活上的不一致時,她的私生活,是否就也納入了可以被檢視的範圍?

就這樣講吧。作為一個從大學被各種性別理論浸淫過的人,我自然相信也堅持,不應用性道德來檢視一個人的政治行為(或任何行為)。但很多時候,性、親密關係與(政治)權力是密不可分的。我仍然堅持我們不應用性道德來檢視這些人在其餘領域上的付出、傑出表現,或是要求其對於社會大眾應該要負擔甚麼狗屁責任、或是名人要有什麼教育上的義務。

但這並不代表公私領域就畫出一條很長的線,在這條線內是可以被批判檢視,而在這條線外不行。

為何異性戀政客有權力一而再,再而三的展現出自己矛盾的價值觀與行為?為何異性戀歌手可以有權力在自己或伴侶可能也違反聖經教誨的同時反對多元成家?為什麼這些人都認為自己可以做他們基於相同的價值觀反對他人的事情,而且他們確實也這麼做了,也基本上沒得到除了輿論以外的懲罰。

為什麼?因為他們相對於他們認為應該要受限制的一方擁有更多的權力。
而這個權力,也會讓他們擁有畫上公私領域那條線的能力,這是我們要警覺的部份。

我認為,我們不應用私德來檢視他人,但也不可以對這些人之所以可以行這些事情的權力視若無睹。

(另兩個與這論點不相關的案例,請讓我待個續。)

延伸閱讀:
在旅館房間裡面發生的事,就留在旅館房間?(二)
http://hypocriticalrhetoric.blogspot.tw/2014/12/blog-post_10.html



[2] http://www.nownews.com/n/2010/10/14/632415
[3] https://tw.news.yahoo.com/%E9%BB%83%E7%BE%8E%E7%8F%8D%E5%A9%9A%E5%89%8D%E5%AE%88%E8%B2%9E-%E5%BC%B5%E7%91%9E%E5%93%B2%E5%BF%8D3%E5%B9%B4-215033750.html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文本分析】為什麼不能溫馴的走入良夜?—星際效應觀後感

為什麼不能溫馴的走入良夜?——星際效應觀後感



有電影雷,請小心慎入


我必須要趁記憶還沒消散之前打這篇。因為敝人不是科學家,也沒什麼科普知識,更無意探究祖父悖論或是在這裡面被討論的哲學理論,我沒有要認真考據的意思。

星際效應是部好片,我認為是部好片的片子,有幾種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好看的電影、可能是深刻的電影、可能是超級好笑或超級恐怖反正是該類型霸主的電影、也可能是拍的很真實很趕的電影。星際效應是好看而且讓我願意花時間去認真分析的電影,但這並不是因為我從這部電影得到多少,或是他多麼的開創有學問而開啟了科幻片的怎樣的潮流。

而是我想起了難攻說的,一個文化(國家)的科幻作品往往代表了這個文化(國家)對於未來的想像。

諾蘭的作品一直以來都有某種品質保證,在劇情深度跟娛樂之間有一個很好的平衡。因此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入手的觀察,那就是美國,或是觀看並喜愛這部電影的大眾,他們對於未來有什麼想像?

美國人的科幻一直有一種很奇妙的理性與感性的戰鬥(講的好像珍奧絲汀的小說,但Murph的書架上還真的有珍的小說),從重裝任務到AI人工智慧,總是一再重申,愛,或是人類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理性、管理或是「為了群眾」的思維發展到極致的烏托邦,最後會被人類的感情(特別是「愛」)給擊敗,星際效應雖然並非烏托邦科幻,但同樣也是「愛」能克服一切。

Dr.Brand那一席關於愛是更高次元,更高維度的話,雖然很多人覺得出戲還是不以為然,但大抵上卻是這部電影或甚至美國科幻電影最主要的主軸,就是人類的「情感」,這是我一直覺得很矛盾的地方,星際效應以及美國的科幻電影仍然充滿了對於科學、科技的崇拜以及正面的肯定,可同時卻一再的將個人的情感凌駕於「科學」之上。星際效應中最明顯的一段就是當面臨Dr.Mann和Dr.Edmunds兩顆星球的選擇時,Cooper的選擇是理性的計算、奠基於科學的考量,Dr.Mann的星球資料一直在發送,他本人也是這個計畫的領導人,確實是最適合的選擇,而Dr.Brand那套關於愛的論述,在理性考量上就毫無邏輯可言,但從結果論來看,當初若選擇Dr.Edmunds的星球其實才是正確的,因為Dr.Mann最後退卻了,他的「人性」使他假造資料以尋求被救助。

也就是說,「人性」&人類的「情感」,同時可能造成計畫的成功以及失敗:如果當初因為「愛」而選擇了Dr.Edmunds的星球,就不會面對Dr.Mann的背叛;Dr.Mann如果不順從他自己所謂的「人性」,他會在凍結的星球上自生自滅,不會為了生存而傳送假訊息。無論何者,都表達了造成人作為人一切是凌駕於科學&理性的,也就是說在這裡,科學、理性成為了達到「人性」的手段,而不是追求之目的。

但是當愛克服的不是社會無情的理性與秩序而是克服「自然」的時候,意義就大不相同了。

很多影評跟心得說星際效應是命定或宿命論,一切都是預先注定好的:Miller星球的錯誤—Dr.Mann的背叛—燃料的匱乏—主角掉入黑洞—能夠控制更高次元的生物讓主角可以把訊息傳給任何時間的Murph這些發生都是注定的,因為最終主角說這個生物就是未來的人類,也就是未來的人類讓Cooper自己選擇了自己,然後產生未來的人類,這一切都是注定的。

這一切都是注定,並不代表是自然的。
這裡的「注定」是人類自己的「注定」,仍然是「人類創造自己的命運」、「人定勝天」這套說詞,這個想法。

從主角Cooper一開始說的「我們以前常仰望蒼天,思索人類在星空中的位置,現在我們只會低頭,憂心自己在塵世間的處境。」到他發現學校老師說阿波羅計畫只是謊言,是欺騙蘇聯的手法,人類應該要腳踏實地時的態度,都可以看出,說故事的人,確實認為科學是可以解決問題的,科學是人性最佳的手段,所以在這部片當中,他對於科學以及過度發展的質疑,仍然全部都用科學解決。

但科學真的解決的了嘛?
看起來好像可以,科學無法解決Dr.Mann的背叛,但可以可以將Dr.Mann的背叛轉化成另一種命定。愛因斯坦說過「科學要是失去信仰將沒有任何意義。」,但在這齣劇中科學變成信仰,變成了人性唯一得以彰顯的方式。地球因為科技、因為過度開發、因為枯萎病、因為沙塵暴、因為戰爭(哪一個不是人類所造成的?)逐漸變得不適合人居,所以,我們就踏上太空的旅程去尋找另一個星球,另一個土地。我們不要低頭,不只不低頭服輸,更重要的是,不要低頭看「我們做了什麼」。

電影裡最主要討論的感情是親情,故事中年老的那位Dr.Brand(另一位Dr.Brand的父親)隱瞞了實際上並沒有Plan A(找出解除重力的方式,把現在在地球的人帶到新的星球上去),唯一可行的只有PlanB(攜帶受精卵去另一個星球建立殖民地),對此Dr.Brand&Dr.Mann說法都是人類可以為了與自己有關係的人犧牲或奮鬥,卻無法跨越那簡單的藩籬,將情感進化、昇華到同理的對待每一位無血緣關係的人,在劇中的英文使用了Mankind指全體人類,人類會願意為了自己的下一代奮鬥,但不見得願意為了全體人類的延續奮鬥,而這兩位Dr.在如此講述的時候,都隱含了自己所抱持的是更高位階的概念,他們願意犧牲自己,來延續全體人類。

劇情中一直出現年老的Dr.Brand所念的那句詩:

「不要溫順地走入那良夜,年老更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吼;
怒斥,怒斥抵抗光明的微滅。」

我們總以為這是說他自己,一個年老在追逐時間能夠解出方程式拯救地球的人。最後一刻才知道,原來不是,他指的是「人類」(Mankind),人類不要順從自然的命運而消失或老去,更應在物種可能消弭之前,怒斥的抵抗,但他們忽略了物種的消滅,可能也是年老的地球不要溫馴的走入良夜,在日暮時對於人類此一物種怒吼的抵抗。

不過,有趣的是,這兩位抱持高尚為了人類全體的思維者,Dr.Mann因「人性」而退縮,Dr.Brand仍然在瞞著自己女兒的情況下,將女兒送出了地球,他仍然是自私的,他不願意Cooper知道,是因為他知道Cooper若知道要放自己的孩子在地球等死,Cooper必然不會願意出此任務,但他仍然讓自己女兒在豪不知情的狀況下離開,這不也是在為了自己的親人得以生存而付出的犧牲嘛?

於此,Cooper&Brand這兩個姓氏,這兩對父母,竟在這種狀況下產生了奇妙的對換,留在地球的是Cooper 女兒&Brand 父親,而出外的則是Cooper 父親&Brand 女兒,兩位父親都是基於對於「女兒」的情感而做出的決定,也同時都是讓女兒來傳承自己的意志。不知是否刻意,在即使無劇情的需求之下,這兩個家庭的母親不是病故就是從未提及。英文中常常稱呼大地是Mother Earth或是稱呼大自然為Mother Nature。這兩個拯救者的家庭母親的缺席,不也暗喻了「母親」已經不再眷顧人類了?或更甚者,我們可以如此解讀,繼承意志的之所以不是兒子而是女兒,母親的消失,也象徵了「新的母親」,也就是我們已經不再受到地球這個母親的眷顧(還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原因),而我們要「另尋或自己創造出母親」,而Cooper&Brand(女兒),則在平行的時間裡,同時成為了新的母親,這也是為何當Cooper甦醒之時,他詢問太空站的名稱得到Cooper的回答時,他說以我為名真的很貼心,對方回應他是以女兒的Cooper為名,Cooper成為了新的Mother earth。而Dr.Brand承接在後,帶著五千個(我忘記準確的數字)受精卵在可以成為新的地球之處,將會成為另一個「母親」,另一顆等待孕育人類的星球。

而劇情中甚至沒有討論萬一這個星球有其他支配的物種怎麼辦?
另一顆星球的意願甚至不在現在也不在未來人類的思考當中,人類仍然不願意低下頭,謙卑的面對土地。

我仍然覺得星際效應可以說是我今年度看過最好看的電影,我也非常推薦所有人可以進去看這部片,但請不要忘記一件事情:

無論Cooper&Brand這兩對父女如何努力的讓「Mankind」存活下去,但不要忘記了,最後當Dr.Brand在Dr.Edmunds的星球建立營區,用Plan B讓人類物種延續的同時,那營區,


仍然飄揚著美國國旗。

我找了很久,都沒找到最後一顆星球營區的照片,也尚無辦法自己截圖,
因此,我最後放這張是這個被用來作為新的母親之星球的照片。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回應&筆戰】物化女性?有什麼問題嘛?


關於物化女性意外的扯入陳以真改圖論證,我不想要放那張違反陳以真意願的改圖
所以我放上了被改的那張原圖。



本篇回應抓胖的:連勝文不小心押了什麼韻?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344/494473

為了慶祝抓胖開始進入鳴人堂的生涯,第一篇居然就大膽的挑戰「物化女性」我決定冒著MC第二天大量出血的情況下,認真的來回復一下,物化女性,到底有什麼問題?

首先,我就直接回答這個問題,「沒有」。

物化本身並不是問題,物化是一種在交換當中的說詞,也就是人類在勞動的過程,把身體(或是人格、尊嚴等)當成勞動工具使用,或是作為交換的物件(例如說幫你剪頭髮,你給我一隻雞,在這邊並不是我的手或腳就等於一隻雞,而是我在剪頭髮這件事情上面用我的身體以及技術,把這些東西視為「物」然後與你交換一隻雞)


所以讓我們看朱宥勳在這篇文章當中,對於物化的定義為:

它忽略人的特殊性,把某人的其中一項特質無限放大,好像這個人除了這個特質就沒有別的東西了。它是一個把「人」變成「東西」的過程,人從此沒有「意志」,只剩下「功能」,是一個被拿來使用的「東西」。所以,如果你為慣老板加班賣命,但他完全不在意你的感受時,你基本上就被物化了,對他來說你除了肝以外別無他物,就是一個會賺錢的「東西」而已。

基本上,我認為這是比較負面的定義,我並不認為物化全然就是負面的,或是不在意感受的,正確來說那應該比較像是「異化」,就是你已經與你物化己身後所生產出來的東西毫無關係,你、你的勞動、勞動的產物僅為市場上的商品,沒有作為人,我不會說是感受,應該說是就是物而非人,這裡的物而非人,跟上面的物化不同,上面我所謂的物化,是一種交換的概念,而非「人=物」,我並非認為物化是正面或是不需要批判的,而是我認為物化在現今的資本主義市場裡面是難以避免的(除非我們有辦法尋找到另外的經濟體系)。

也就是「物化」並不是問題,問題是誰被物化?被怎麼物化?誰是買家?
從朱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問題或可簡單的回答為:女性的身體被物化、被物化成「除了性感的身體以外別無他物,就是一個等待男人『享用』的『東西』而已」、觀眾是買家。

而在這三個問題上,我和抓胖則有不同的看法,我確實也認同女性的身體被物化,但是作為怎麼樣被交換的物?我認為是一個「可被慾望的客體」沒錯是客體,當然我知道有些人會要Argue這些女性的主體性,我並不認為被物化就代表沒有主體性,抓胖寫那篇文章我不知道有沒有稿費啦,假設有好了,他仍然是將自身的知識被物化後賣出,當然,他還是有主體性的。只是當這個女體被消費的時候,它(或它們)確實是客體(作為被買/被施以權力的),正如同抓胖的文章PO出去後,客群對於這篇文章的「買」的程度,並不是抓胖可以控制或是掌控的,他物化後的產物,同樣也是客體。

所以正如同我說的將慾望當成商品,我本身並不認為有「問題」(同樣的,這個沒有問題是在於,他並不在資本市場上特殊,是一個目前大家都逃不開的宿命),但問題在哪裡?

我認為問題在於誰是買家,也就是觀眾,如果今天這隻MV是一個隨便的藝人拍的MV,他沒有什麼問題,我們都知道就是預設的「會買CD的人」就是觀眾也就是買家,這就是他的客群鎖定,但今天這是一部「台北市長的競選廣告」那就造成非常大的不同,也就是說他所預設的買家是購買「可被慾望的身體」之人的這些買家,就是他預設的台北市民,或是他預設的「參與政治之人」。

我不會說他這樣預設罪大惡極,但我認為,在這之中確實也隱含了在他對於政治參與者或台北市民的想像當中,也就排除了女性(或是某些無法被fit到這個價值觀,無法成為如此之物的女性)。

不過我覺得這個爭論最重要的,倒也不是這個,而是連一直以一種性別政治正確的角色自居(雖然沒有人在意他)出現這個廣告,反倒可說是看出連真正對於性別的態度,這我認為才是重要的。

最後,我要回復一下,其實在這篇文章沒出現,但在論爭中有出現的陳以真事件。
我認為『陳以真的身體也是我的身體,我的身體也是女人的身體,我的意願也是女人的意願。宰制女性身體的霸權,往往是透過建立女性身體的邊界、確立女性身體和感受的本質,鬆動這種邊界,甚至包含「我」的邊界,是打破這種霸權的契機』這種話很可怕。


大概就像是護家盟說自己是弱勢那種感覺一樣。

陳以真的身體,就是陳以真的身體,陳以真的不悅就是她的不悅。

就好像如果連跑出來說「228受害者的身體,就是我的身體,受害者家屬的意願,就是我的意願」因為他不是,他就是不是,不只不是,他甚至還算是相對而言事件下既得利益者。我不知道這位大大的性別認同是男性還是女性,但我這為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一種霸權,以及權力的展現,我並非認為性別不可流動,身體不可流動,但他人的身體就是他人的身體,他人的骯髒災難與苦痛就是他人的骯髒災難與苦痛,苦痛不發生在你身上,卻想要僭越他人的受害者之位置時,就像是真愛聯盟口口聲聲張牙舞爪地說自己是『性別平等』下的受害者一樣可笑。是否真愛聯盟亦可宣稱『同志的身體也是我們的身體』而慾施以管制呢?
我並不是認為人無法同理他人的苦難,或是無法了解彼此,但無論是同理、了解,那都只是旁人,個人的苦難是個人的肉體在渡。(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我為何堅持不會稱呼自己為直同志這種詞彙之原因,因為我明確且清晰的知道自己就是強制異性戀制度下的異性戀女性,為何硬要把自己擺放在非既得利益者又政治正確的位置,這種作法我個人認為除了政治正確的矯情跟一種沒意義的罪惡感外,沒有其他。)

某教主曾說過他不因為沒有陰道就比起女性來的不受壓迫。是的,我承認。但這也不代表女性不會受到他的壓迫或是他並非既得利益者。

或許是因為月經量正多,體虛而昏眩,現正體悟到『身體』的存在,想起法國女性主義常提到的循環的身體週期,或也是造成被定義為陰柔書寫當中時常出現循環而重複的寫作方式,身體的存在與經驗,身體的恐慌,是我認識許多女性踏入女性主義或性別研究的原因,被社會禁止或恐嚇而無法使用身體探索世界,更是許多女性同學、朋友反應對於性別不平等的初探(當然這些都不代表男性沒有這些經驗,只是我也不知道男性的身體經驗是怎樣),身體經驗並不是必然二分或秘密不可公開的事物,但我拒絕以一種天下一家的方式,去任意的解讀個人的苦難與歡愉,正如同火車性愛趴中的小雨一般,如果那些衛道人士也同樣的認為「小雨的身體就是他們的身體」呢?

我不會拿我的歡愉去解釋她的歡愉,更拒絕讓那些衛教人士拿苦難去解釋他的歡愉,她的歡愉自有她的歡愉的存在價值與意義。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秘密讀者】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神主牌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神主牌


*小提醒,本文於今年七月已在秘密讀者刊登,只是重新整理後刊出,絕對沒有影射什麼時事。


                                                          資料來源:Youtube

我開始寫這篇書評後,我一直很後悔自己選了這麼一本吃力不討好又擔心寫完會被戰男女的書,要不是因為秘密讀者編輯群中還有我想當一輩子朋友的人,我可能就包袱款款的假裝沒這回事跑路去了。

是我第二次耐著性子看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第一次是因為在寫論文的時候,許多男性受訪者提到這本書,身為一個負責任的研究者,我在清大人社院一個午後把這本書看完,看完以後:


第一個心得(毫無相關的)我好想知道書中提到清大社會所面試時的『胖教授』到底是誰?
第二個心得,看到一半就知道沈佳儀對他有意思了,最後到底是在孬什麼?
第三個心得是,就是我一邊看一邊掛在嘴邊的:「我真的不懂。」
是「不懂」,我之所以會用「耐著性子」,並不是因為《那些年》不好看或是沒有共鳴,反而是相反的,《那些年》讓我產生的共鳴其實還比我想像中的大很多,沈佳儀所講每一句「幼稚」時,我心中的旁白大概也不外乎:「果然是毛都還沒長齊。」這類批評這些行為幼稚的言論。《那些年》不知道為什麼讓我勾起青春期對於男性的不屑與惱怒,而難以冷靜的進行文本或是基於一個社會現象上的分析,遲遲無法動筆,這也是為何,我會有這種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感覺。

我沒有看過九把刀關於他自己人生的其他作品,所以在這邊並不清楚在《那些年》之後,他的人生是怎麼走的,有沒有碰到其他深刻的戀情。因此以下的評論皆針對本書而來,《那些年》是一本很誠實的作品,這並不是說我覺得刀大書中所講的一切都是「真的」,而是書中描述的口吻有一種自然的真實感,就像是放大拉長的PTTBoy&Girl版匿名文章一樣,甚至還比多數的匿名文章誠懇,這種真實讓柯景騰那種沒來由的男性自傲,年少輕狂或是即使到成書當下仍然不成熟的人際相處技巧躍然於紙上,是個很至情至性的作品。也因此我對於本書的不耐與厭惡之情,正是我個人認為本書的成功之處,如此真實描繪一個國高中屁孩,若是沒讓同樣在高中時自視甚高的女校學生厭惡,那才是失準啊。

後來我想想,這種情緒也未必不是件好事,在電影《那些年》熱映的時候,對於劇情如何貼近我這代年輕人的青春期人生之感嘆如過江之鯽,能夠有一個反射性厭惡的角度來觀之,也算是獨特。


青春期的男生可以在一百個人面前極盡丟臉之能事,還兼洋洋得意——只要其中沒有他喜歡的女孩。
青春期的男生可以在籃下被蓋一百次火鍋,還覺得打籃球是件有趣的事——只要附近沒有他喜歡的女孩。
青春期的男生可以因為成績差勁、上課搗亂、跟牆壁說話,變成某種反其道而行的英雄——只要他不需要坐在喜歡的女孩的前面。(《那些年》P.122

這段引文,基本上把整本《那些年》的調性給描述出來了。

《那些年》並不是一個皆大歡喜的故事。一群男生同時喜歡上一個條件比自己好很多的女生,而各顯神通展開追求的故事,這些男生平常雖然調皮搗蛋、成績差勁,但為了追求故事中的「女神」沈佳儀,努力成長成一個足以能夠配上她的男人,無論是在成績上努力追過,還是學會譜曲、為了她去參加佛學營、加入慈青之類的,但最後這群男生沒有一個真的追到沈家儀,連最有機會的柯景騰,最後仍然錯過彼此,小說的最後一幕停留在這群當時彼此比拚要追求女主角的男性參加沈佳儀婚禮的畫面。

每個男孩心中都有一個沈佳儀?

\

在《那些年》電影熱映時,剛好也是電視劇《我可能不會愛你》熱映時,每個男孩心中都有一個沈佳宜[1],每個女人身邊都有個李大仁,這兩尊簡直就是現任男女朋友聞風喪膽的死神,破壞力與暗黑破壞神三跟俠盜獵車手五不分上下。但從我的角度觀之,身邊的李大仁畢竟還是一個活生生的對手,既然對手還活著,就有獲勝的可能。但,永遠的沈佳儀就是根植在記憶裡的幻象,一個神主牌,跟神主牌對打永遠都不會贏。

我在論文訪談時,並非所有男性都會提到《那些年》,但他們都不約而同的提到類似理想的愛情,與《那些年》這類小說梗概非常類似:「一個平凡、外貌跟社會經濟條件上較差的男性憑藉著在各種方面不斷的努力追求到一個在外貌、社會條件上都相對較好的女性」像是《那些年》裡男主角為了追上女主角而努力念書,從吊車尾變成優等生一般。而這些要被追上的女性,就像是《那些年》中的沈家儀一樣,功課好,有氣質卻又具有女性的陰柔特質與美德,帶著一點點高傲或是不想談戀愛。男性們把她們當成「女神」,他們期待藉由不斷的追求與提升自己的條件,最終仍然可以將拒絕自己的女神變成肯定自己的女人。但問題是,這個每個人心目中的沈佳儀,到底存在的是沈佳儀本人,還是只是一個誰都無所謂,一個誰擺在那位置上就會自動變身而成的神主牌呢?

如果說言情小說寫給女性的愛情神話是:藉由自身的陰柔氣質與「好女孩」的特質,征服男性的陽剛氣質,藉由愛造成社會地位的轉換、藉由愛克服一切得到了自己原本不會得到的資源與位置。「追求女神」便是男性的愛情神話,而這個神話也同樣是藉由本身的陽剛氣概,企圖造成社會地位的轉換,但最大的差異則在於,對於女性而言,這些愛情神話往往有完美的結局,男性則不然,是否真正與自己心目中的女神在一起並非這些追求的神話的重點,重點是在於為了追求女神,提升自己的條件這件事情,就是神話的本身。

最終柯景騰跟沈佳儀只差一步就在一起,最後在兩人發生爭執男主角放棄追求女主角中落幕,並不算是個幸福快樂永遠在一起的結局。在我訪談時,受訪者們提到的痞子蔡、藤井樹等的作品,最終的結果多半是性、疾病或死亡等障礙介入愛情後,兩人分離的結局。可以看出,追求的愛情神話未必伴隨的快樂、幸福的關係,但往往伴隨著男主角本身的英雄主義色彩,也就是「追求」本身。

同時,這個追求的神話,並不排除掉男性在目標以外的性以及關係上的冒險。柯景騰自己也提到,他認為喜歡沈佳儀的過程中,同時喜歡其他人是正常的,因為喜歡就是喜歡上了。在追求沈佳儀的過程中,這段路程的性與情感上的嘗試都並非真正的「專一」。而在本書中的另一個與刀大有情感連帶的女角-李小華,正好跟沈佳儀是一個對稱的角色,李小華是一個很「女性化」的角色,相較於沈佳儀被描述的有點嚴肅、矜持、不給男生面子、看靜思語、不想談戀愛等特質,同樣是「成績好」的女生,李小華便是那個有點主動,會誇獎男生、給男生面子(書中好幾段明明表現的較柯景騰好,卻還是誇獎他聰明的片段)、問男生問題、看言情小說的女生。柯景騰的成績變好,不僅僅是來自於沈佳儀的刺激,也同樣來自於一個成績比他好很多的女生的「崇拜」。

有趣的是,我覺得在一開始李小華明顯對於柯景騰有好感的時候,柯景騰並沒有感覺上相對的喜歡這個女生,在應該要牽手的一幕裡,甚至還聊起了沈佳儀,但在李小華開始逐漸疏遠之後,愛情反而轟轟烈烈的開始了,柯景騰跟李小華最後並沒有在一起,再也沒有牽手的機會。刀大在描述他與李小華的故事時,不知是有意還無意的用了當時他看過的一些的作品作為開場:鹿鼎記、灌籃高手、張學友的歌,有趣的是,前兩部作品竟都是追求的神話之經典代表,藉由努力的追求,將遠高於自己等級且拒絕自己的人追到手,同時也得到了非感情以外的世俗成就。或許這也表現了,與刀大同時期的男性,是如何受到這樣的追求神話影響,去想像戀愛應該是甚麼樣子的。

那些年,之後呢? 




我在訪談的時候,多數受訪者都表示在初次戀愛的經驗以後,自己對於愛情的美好想像破滅,隨之而來的是對於愛的另外一種更為務實的看法。在本書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改變,就像是刀大在書中提到的:「二十歲以前,我堅貞篤信努力可以得到任何愛情。和其天真。二十歲以後,我醒悟到大部分的愛情,早在一開始就註定了結果。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在下意識的第一印象中,從此定調。」p.183)或是在放棄追求沈佳儀後的下一場戀愛「與毛毛狗交往,對我而言是很難形容的愛情經驗。我在追求沈佳儀的八年歲月耗竭了許多氣力,個性裡許多瘋狂的質素都已燒盡,因此我以一種平平淡淡的節奏,重新去喜歡另一個女生。」(p.258

追求女神的過程中,精力耗竭、瘋狂磨盡,然後,學會平平淡淡的去談下一場戀愛。但即使學會了平淡,並不代表甘於平淡:

「該邊,我剛剛突然明白一件事。」我看著剛剛被發好人卡的MSN畫面,鼻子還酸酸的。「什麼?」「我們以前在喜歡沈佳儀的時候,可曾因為任何理由退縮過?」「……沒有。」「如果我用所有的力氣拜託你不要跟我爭,你會退出嗎?」「不會。因為是沈佳儀。」「一點也沒錯。因為是沈佳儀。」是啊,可曾因為任何理由退縮過?身高?成績?距離?(《那些年》P.140


那樣轟烈不顧一切的戀愛仍然被放在愛情的神殿裡面瞻仰,期待自己有一天真的能夠轟轟烈烈並且成功的戀愛一次。
同時,從這段對話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起追」不僅僅是自己愛情的追求,也是一種同儕競爭,陽剛氣概的展現,而這個展現往往會把愛的表現激化的比我們想像中的戀愛更為「熱血」的方式呈現出來。


因為是「沈佳儀」,但真的是因為沈佳儀這個人嘛?看到書本的後面,其實我們才漸漸的可以看到沈佳儀這個人浮上檯面,而不單純只是個「成績好」或「歐巴桑性格」的樣板好女孩。沈佳儀跟柯景騰曖昧時,也曾詢問,到底這群男人喜歡的是不是真正的自己,我覺得書中的柯景騰以及寫下這回憶的刀大,我認為最終都沒有理解這個問題背後的意義。舉個例子來說,故事中,追求沈佳儀的男孩們,為了競爭跑去當佛學營的隊輔,抱持著女生喜歡男生喜歡小孩子的幻想,一個一個在沈佳儀面前表演自己多喜歡小孩子。結果在數年後,沈佳儀跟其中一個人講到,自己雖然喜歡小孩,但也常常覺得小孩子很煩,面對其他人都刻意跟小孩玩在一起,表達說跟小孩子相處很棒,她覺得很有壓力,所以覺得坦然的說出小孩子很煩的柯景騰很真,也因此對柯另眼相看。然而面對這段故事,刀大卻只是認為這樣的故事來的太晚,他太晚才知道,兩人無法在一起,但我認為最根本的問題並非如此。這的故事點出了追求神話最大的問題,你追求的到底是那個女生,還是就是追求神話本身?

刀大說自己在追求沈佳儀的時候,整個人就像包著一層光一樣,閃閃發亮。

但「那層光是因為自己,還是因為男人本身的自我成就。」或許終將是沈佳儀們心中永遠的疑問。

這類被劃分在「大眾文學」或所謂的「純愛小說」的愛情作品,常常被認為「俗套」,無論是那個女孩是叫輕舞飛揚、叫feeling還是叫沈佳儀,好像都是同樣的錯過,同樣的追求,同樣的完美好女孩。可是俗套之所以可以變成俗套,就是因為它確實是個在現實生活中被無數人無數次演繹過的歷史。有趣的是,這個歷史卻好像是故意沒有留下任何前車之鑑似的,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讓這些熱血青年先撲後繼地投入「求而不得」的追求之中,有時讓人懷疑這到底是求而不得,還是在求「不得」?

「我想娶妳。我一定會娶到妳,百分之百一定會娶到妳。」我克制語氣中的激動,說出與我年紀不符的咒語。沈佳儀深呼吸,深深深呼吸。「現在你想聽答案嗎?我可以立刻告訴你。」沈佳儀的語氣很平靜。或者,我已經失去能力,去分辨她語氣裡隱藏的意義。突然,我感到很害怕。我極度恐懼,自己不被允許繼續喜歡這個女孩。
…「不要,我根本沒有問你,所以你也不需要拒絕我。我會繼續努力的,這輩子我都會繼續努力下去的。」我的激動轉為一種毫無道理的固執、與驕傲。「你真的不想聽答案?」沈佳儀嘆氣。「我不想。拜託別現在告訴我,拜託。」我沈住氣,「妳就耐心等待,我追到妳的那一天吧。請讓我,繼續喜歡妳。」(《那些年》P206

我想,所有看到這邊人都知道沈佳儀是會答應的,但柯卻不願意聽這個答案。
這邊很有趣,在最後,刀大用了一個比喻就是大家一起打麻將,他是明明胡了過水想拼自摸。我覺得這真是一個超級精準的比喻,柯景騰不是怕失敗,而是怕成功。

從作為一付麻將的角度來看,柯景騰想成就的是自己以及一段偉大的劇情(苦苦追求等到對方喜歡她的那一天),所以他不需要麻將的答案,不需要沈佳儀的答案。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即使刀大的回憶口吻,我認為也沒有真正理解為甚麼沈佳儀會懷疑他們喜歡的是不是自己,為什麼其他人會問他是不是喜歡追著沈佳儀時候的感覺而已。因為他所追求的「追求」是一種命定的悲劇英雄,即使被追求的對象想喜劇結尾也不可能成功。

沈佳儀跟柯景騰最後沒有在一起的原因不是因為格鬥大賽,而是因為這種充滿陽剛氣概的英雄主義,阻斷了兩人最終在一起的可能,也讓刀大轉向平淡的戀愛。很諷刺的是,為了追求一個女神而瘋狂增進自己能力的熱血,最後就是妨礙關係成立的關鍵,男人陽剛的熱血竟同時成為了關係的雙面刃,也成就了「永遠的沈佳儀」。

我之所以會使用神主牌一詞有兩個意思:一是我上面提到的,沈佳儀到底是沈佳儀本身,還是一個只要放在那位置上就會自動獲得那樣位置的神主牌;二就是,還是這樣的戀愛本身就是一塊神主牌?轟轟烈烈,用盡心力,努力的追求一個女神的戀愛方式,會不會一直以來都只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夢,是要放在神龕裡面拜的。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我看這本書會本能性的被勾起不耐煩的感覺,雖然我的姿色要造成群追的可能性太低,但作為女人被養大的過程中,對於戀愛當然還是曾抱持著那豐富且充滿花瓣的幻想 ,而當我們被迫要抱持著這種「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嬌羞,那些懵懂的曖昧,原來是死在這樣的想法之下。


青春的戀愛到底是死在女性被教育的要學會充滿暗示的語言、學會不主動、學會讓對方來操心你之中,還是死在男人被教育的對於追求的無限浪漫想像、自以為是的英雄主義,或是疑惑這個社會為什麼刻意要把男女教育成根本就懷抱著不可能和平戀愛的戀愛幻想。這些都需要漫長的學理分析,請容與我在此,短暫的拋棄政治正確,回歸到青春期時候的少女,痛斥這些男人的不解風情吧。

我們只能期待,或許在某個平行時空中,女人並不買帳,男人並不崇尚「追求」這個愛情神話。

真羨慕他們啊。



全文刊於《秘密讀者》20147月號
https://readmoo.com/book/210020557000101



[1]書中為沈佳儀,電影用的是沈家宜。因此在講電影的沈家宜時,我使用了後者,在本文分析中則會使用沈家儀。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秘密讀者】情愛不可恃: 男人當怕《後宮甄嬛傳》



後宮甄嬛傳(以下簡稱甄嬛傳)電視劇在台灣的熱潮初起時,正是我論文水深火熱的時候,身邊的女性好友紛紛在FB上分享劇中金句與我當時尚不能理解的職場心酸如何切合時,我關注的只有劇中貫串全文的「情愛不可恃」以及「弒夫」情節的女性主義意涵。直到出社會後,閒來沒書可讀,我把七本甄嬛傳原著看完,才發現這七本的劇情盤根錯節,竟呈現出一種通俗女性革命教科書之感,當然本文無意討論流瀲紫惹人爭議的行銷手法或是書中隨處可見「致敬」歷史、紅樓夢跟張愛玲的痕跡。除去上述爭議,將甄嬛傳作為一個當代具有影響力的大眾文本,並不算對本系列的過譽,雖然就我個人的評價,流瀲紫目前書寫中的《後宮如懿傳》無論在文筆、結構以及劇情上都更成熟、完整,不過如懿傳畢竟尚在連載且其中心概念多半承接自甄嬛傳,本篇仍以甄嬛傳為最主要之分析對象。

出了社會以後,不只一次聽到較我年長的男性提到甄嬛傳一劇,並大肆抨擊其描繪女性勾心鬥角、教壞因仔大小或是充滿了對於人性的不信任等等,其中為前同事,甚至直接告訴:「我最討厭的就是這種戲劇」,就連郝毅博都要在老外看中國的節目中說自己還是喜歡溫柔的中國女人[1]。甄嬛傳造成的效應包含了後續中國一些衛道人士對於此劇中「勾心鬥角」的批判,廣電局對於後宮劇的消極不鼓勵[2]。是什麼,讓這群男人這麼怕後宮甄嬛傳?看完原著七本,我更加肯定,確實,

男人當怕後宮甄嬛傳。

是誰在「勾心鬥角」? 


首先,讓我先從小說分類開始說起,一般書籍的分類中,必然會把甄嬛傳此類後宮小說放在愛情小說類,但我認為這完全不適用,甄嬛傳(以及與它同類的小說們)應以政治小說,而非愛情小說觀之,這七部當中唯一主角算是在談戀愛的嚴格來講只有第一部、第二部極小的篇幅,四中後段、五前段篇幅較大外,其他即使是類似感情的戲分,也僅為爭寵的劇碼。後宮小說就是政治小說,裡面的女性爭的是寵,但同時也是權力──政治權力,同時也與自己家族的政治權力息息相關。為何皇后永遠都爭寵不過華妃?為何安陵容為何不愛皇帝卻要為了自己父親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為何甄嬛即使對皇帝死心也要施計復寵?都是因為她們的家族的政治權力與自己的受不受寵息息相關,可以說爭取自己的寵愛、家族的政治權力才是貫串甄嬛傳的主軸,在這之中,情愛只是手段而已。

這也是我對於為何「勾心鬥角」這個印象總是只放在後宮劇上感到不可思議,大漢天子、康熙帝國這些政治劇就不「勾心鬥角」嗎?男人的政治鬥爭總是被賦予了正面的意涵,也因此他們可以大辣辣的進行鬥爭,而女人不行,女人必須無知、天真,把所有的鬥爭掩藏在情愛背後,所以當像後宮劇這種把情愛背後的面目猙獰給描繪出之時,也難怪男人們會如此畏懼。

甄嬛傳的劇情多且複雜,也並非章章佳作,所以我將會緊扣著我的主題:為什麼男人要怕甄嬛傳?

但在這之前為了多數沒有看過原著的讀者,我要先簡述一下甄嬛傳以及我將會採取怎樣的論述方式。

甄嬛傳是第一人稱小說,以虛構的大周朝為背景,起於甄嬛於十五歲選入皇帝玄凌後宮,終於甄嬛成為皇太后。我們以甘露寺出家此一劇情為分水嶺,分為前後期,前期劇情包含選秀、避寵、初次得寵、失子失寵、復寵、扳倒前期大魔頭:華妃、生子失寵(第一到四部)。分水嶺為甘露寺出家、與小叔玄清的戀情(第四、五部)。後期為再度得寵回宮、施計固寵、扳倒後期中魔王:安陵容、扳倒後期大魔王:皇后、玄清去世、扳倒來亂的:胡蘊蓉、扳倒隱藏版大魔王:玄凌(第五到七部)。

建議大家把甄嬛傳當成是一部宮鬥RPG來看,甄嬛是「玩家」,裡面其他女人,除了是NPC及大小BOSS,同時也都甄嬛(玩家)的可能結局之一。如果甄嬛不爭不鬥可能就會像眉莊一樣依附太后,避寵無人在意中度過一生;如果甄嬛恃寵而驕讓家族權勢扶搖直上,可能最後也會像華妃一樣受到皇帝忌憚,最後撞牆而死。可以看出甄嬛之所以為甄嬛,除了來自於其背景,但最終仍然是因為「選擇」。當然背景及自身條件仍然是重要的,家世及外貌、才學容貌皆不出挑的安陵容明顯的選擇就沒有甄嬛來的多。

愛、寵、權


甄嬛傳中所有人都在爭,嬪妃爭寵、爭愛、爭協理後宮的大權[3],皇帝自己也在爭,爭奪政治權力、上一代皇帝的父愛,愛、寵、權可以說是貫串甄嬛傳的三個關鍵詞,並不是所有嬪妃都一次爭三個,像一開始的甄嬛,爭的只有愛與寵,寵未必等於愛,但愛可以確保寵。正如同第一部中玄凌說自己之所以專寵甄嬛,是因為甄嬛對於他的「情意」,這個情意便是對於浪漫愛純粹的想像,只為了愛而要愛,為了愛而爭。而甄嬛確實是如此,不然也不會在因失子過度傷心失寵後,重新施計復寵後,對玄凌有愧疚之心。但皇帝的愛是稀薄且困難的,特別是玄凌早認為自己一生只愛純元皇后一人,其他所有的愛,都是在人群之中尋找純元皇后的身影,也因此,在劇中所有爭愛的人,都沒有甚麼好下場,所以在這邊先暫時不談愛,讓我們談寵跟權。

寵是甚麼,雖然皇帝認為寵就是愛,但明顯的,無論在女角心中,或是在皇帝心中,寵跟愛從來都是兩回事,正如同安陵容在自身陰謀被揭發後對皇帝說:「你寵我,跟寵一隻小貓小狗,有甚麼差別?」,寵是一種權力的展現,藉由寵與不寵之間,皇帝掌控了這些嬪妃的生活,越是符合他口味的越得寵,也就過的越好;越不讓皇帝喜愛的,越不得寵,那些不得寵的嬪妃甚至連奴僕都不會給好臉色看。為了生活好過,為了能夠爭口氣,費盡心思的去「爭寵」,爭求男人的寵愛,被網友稱為大清蔡依林的安陵容,要學會唱出跟純元皇后一樣的歌聲、調配迷情香、嗓子壞了以後還要學舞,正是因為毫無家世、美貌又沒有玄凌的愛之下,要在後宮立足,就只能爭「寵」,最後安陵容頹敗的快速,也可以看出,單爭寵是無用的。甄嬛甘露出家時遇到上一代受先皇獨寵的舒貴妃,在先皇去世後,被現任太后逼迫出家,其子玄清也為此要自甘淡薄的舒貴妃是這樣對甄嬛說:
“你要保住自己、腹中胎兒和你父母兄妹的性命,只有進宮承寵一道,這是沒有錯的。但是,光有帝王的寵愛是遠遠不夠的。你曾經被貶出宮一次,自然比誰都知道當今這位皇上和先帝大是不同,光他的寵愛是極不可恃的。——你只有將天下至高的權力牢牢握在手中,才能保護你想要保護的人,擁有你想擁有的一切。
“我在隆慶一朝佔盡風光寵愛,唯獨從未沾染權勢,以致到最後不得不任人宰割,無還手之力。嬛兒,我窮其一生才明白,帝王的寵愛並不可恃,唯有權力……我出身擺夷,自然不能染指大周之權。而你,卻不一樣!”(甄嬛傳,第五部,第五章)
舒貴妃與先帝的故事,是一般言情小說中「君主只愛一人」的神話,正如兩人將彼此合奏的樂器命名為長相思、長相憶,先帝對舒貴妃專情,導致後宮對於她充滿妒恨,甚至最後讓先帝為此廢后,但,在先帝死後,得到「一心人」與後宮三千失色的寵愛後,卻是這樣殘破不堪的結尾。正如同我所講的,這故事中每個人都是甄嬛的NPC但也是可能的結局之一,倘若甄嬛當初未得知真相出宮,在宮中聖寵不衰而從不沾染權力半分,或許在玄凌死後,甄嬛就跟舒貴太妃現在的結局一樣。君王的獨愛都無用,更何況只是寵,甘露寺出家的劇情,並不在於玄清跟甄嬛那偶像劇的戀愛,而是藉由玄清與甄嬛那完全符合愛情神話與甄嬛最初夢想的愛戀,更點出:男人的情愛不可依靠,無論是真心或假意,唯有靠自己,「唯有權力」才能傍依。

舒貴妃在電視劇版本中為舒太妃,此幕為舒太妃得知甄嬛要回宮保護自己家人、復仇的反應,但不知為何電視劇把上述對話刪除,僅有舒太妃對於甄嬛進宮的悲痛,我覺得有點可惜。


男人的情愛不可恃,重點是「權力」。後期的甄嬛,爭的是寵及權,寵不過就是固權的手段。能否看破愛與寵,了解權力的重要,是贏得後宮戰爭的第一步,但即使認清權力的重要,卻不代表能夠看破男人的情愛。華妃,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華妃(書中名為慕容世蘭)一角是甄嬛傳的經典,作者成功塑造了一個囂張跋扈、惡事做盡,卻又讓人討厭不起來的初代大魔王。華妃仗著自己的家世與皇帝的寵愛,潑辣蠻恨,誰都不放在眼裡,把整個後宮仇恨值全都累積到自己身上,華妃碰政治,要寵、要愛也要權,更要皇帝的獨寵及專一。從她懂得重用曹琴默,懂得用自己在後宮勢力幫自己的家族鋪路可看出,華妃並不笨,她知道該怎麼做──卻總是因為愛而讓自己無法這麼做,所以她只能重複妒恨、跋扈的劇碼,而當他父兄的政治權力無法再幫自身固寵後,她對於皇帝再強烈的愛在男人間的政爭中都顯得微不足道。整部甄嬛傳,真心愛著皇帝的人不多,初期的甄嬛、華妃、皇后、以及與初期的甄嬛極類似的徐燕宜,但這些人沒有一個有好下場,華妃千算萬算,未算到自己深愛的枕邊人就是算計自己最大的那個人,華妃千爭萬爭,卻沒有發現自己爭的寵愛,原來只是皇帝的政治手腕。等到其看破,發現自己原來不孕是招受到枕邊人算計後,撞牆自盡。華妃的命運點出兩點男人應該要怕後宮甄嬛傳的理由:

第一,女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罪魁禍首是男人。
第二,男人的情愛不可恃,不愛的女人才有好下場。

甄嬛的命比較好,一個華妃讓她早就看破這點。華妃初亡後的甄嬛仍然是愛著皇帝的,只是抱持著遲疑與哀傷,但這時的甄嬛還是有某種倖存者心態:或許這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或許是她不好、我不會重蹈覆轍。皇帝對她的「深情」讓她暫時遠離上述的焦慮:
凝結了無數深情摯意的“莞莞”,心里有一點酸,漸漸蔓延開來,整顆心在溫柔里酸楚的發痛。
他是一國之君,他當真這樣待我,以他的真心待我?睡夢里猶自牽念不已。眼淚大顆大顆的滾落下來,漫無聲息的滲進明綢軟枕里,濕濕熱熱的附上臉頰上,起初是溫熱,漸漸也涼了。這涼提醒著我並非聽錯。(甄嬛傳,第三部,第八章)
由是這樣的深情讓她深信,也是這樣的深情讓她發現自己被當作純元皇后的替身後,有那樣沉重的打擊效果。

愛著皇帝的甄嬛最後生女、失寵,進入甘露寺修行。

就像我說的,書中愛著皇帝的人多半都沒好下場,雖然這並不代表不愛皇帝的人就會有,像是甄嬛的好「姊妹」──沈眉莊跟安陵容。

電視劇版本的五位主要女主角,由左而右分別為華妃、眉莊、甄嬛、安陵容、皇后。

姐妹情誼 


沈眉莊、甄嬛、安陵容是甘露寺出家前劇情中三個互相結盟的角色,從秀女待選時夏氏對於無身家背景的安陵容撒野劇情中,可看出三人之間的差異:甄嬛的謀略、眼光、不想進入後宮以及「愛惹事」──大眾文學主角必備的特質;對應到眉莊有著大家閨秀良好的規範、不喜惹事、安陵容可憐兮兮以及不惹事事也會來惹你。在選秀過程中,沈眉莊被詢問看甚麼書時,回說了「女則」「女德」並說自己並不常看書、略識幾個字而已,但在後期劇情中可看出,沈眉莊的才學並不遜於甄嬛多少,也就是說沈眉莊這時是在扮演她認識中的大家閨秀的樣子。相對於甄嬛一見面就用一首詩詞來描述自己的名字,甚至對自己的父親說自己是「女中諸葛」都可以看出,兩個人在性格上完全不同。

甄嬛跟眉莊都是對自己充滿自信的人,甄嬛來自一個較為平等、家人之間情感連帶明顯、不會要求女兒犧牲的家庭,所以她好計謀、孤芳自賞等特色以及對於進入後宮並無過大的興致或是選秀當時刻意不打扮等,並不影響她對於自身作為一個女性的評價。但眉莊的自信來自於認為自己「更能符合他人對於女人想像」,這樣的自信,也是日後眉莊悲劇命運的原因之一。從皇帝曾經表態喜歡或愛過的女人看來,皇帝並不特別喜歡這種典型的大家閨秀,會與皇帝議政出策的甄嬛、跟皇帝賽馬的慕蓉家姊妹、從頭臭臉到尾的葉瀾依還是詩琴書畫技能點都點到滿的純元皇后等,都是並非像眉莊或是皇后這種會刻意隱藏自身才能,表現出大家閨秀氣度的人。

眉莊對於一個值得被愛女人的想像,是一種凡事依附於男性,受到其無微不至的呵護,並且按照世俗的禮儀規範的想像,過度奔放的情感或是個性的表達都無法被包含在其中。這個策略並不笨,玄凌雖然初期愛甄嬛,但從未想要把「權」給她。對於眉莊雖然僅有「寵」,卻在開始之初,玄凌就願意讓她學習管理後宮之事,並預言要將後宮協理之權分配給她。故事中有一段,玄凌叫甄嬛彈琴給自己聽,甄嬛說眉莊的琴彈得更好,玄凌卻接著說即使琴藝眉莊高出甄嬛許多,琴中的情意卻遠低於甄嬛,以琴喻情,由此可看出玄凌並不特別喜歡像眉莊善於隱藏,符合規範的女性,甚至無法感受到對方的情意。這樣的策略或許可以得權或爭到寵,卻難以爭到愛。好在眉莊憑著家世背景跟如此個性,受到另外一個掌權者的喜愛,那就是太后,所以後期,在眉莊刻意避寵的情況下,也能夠立足於後宮之中。

安陵容則不同,受限於家世背景,以社會學家喜歡講的「慣習」來說,安陵容在才學或是「大家閨秀」的培訓上,皆遠遜於甄、沈二人。這也是為何安陵容無論想選擇走眉莊或是甄嬛的路,那都是不大可能。有趣的是,安陵容試圖維繫的那種形象(無論到底是真是假),正是多數愛情故事中的「女主角」形象,楚楚可憐、受人欺負、不擅於言語上的交鋒、需要他人保護,這也是為何安陵容是本書中最強大的反派之一。在前半部,她看起來與甄、沈二人姊妹情深,把自身縮小到不能再縮小──「小家碧玉、柔順乖巧」──是她得寵的原因同時也是她最可怕與陰狠之處。安陵容的崛起與背叛,可以說是甄、沈二人一手造成的,也是讓兩人吃最多苦果的對手。如果不是甄嬛把自己的飾品給安陵容,她就不會入選,自然沒有後續的劇情;即使安陵容入宮,如果甄嬛跟沈眉莊沒有寵冠後宮,與她們交好的安陵容自然不會連帶受到華妃的攻擊,自然就不用百般爭寵以穩固家中平安;若甄嬛沒有因為沈眉莊失寵拉拔安陵容,照安陵容原訂計畫,一輩子只想著一個人在後宮寂寥過一生,或許安陵容就仍然只是一個在皇帝死後話當年的白頭嬪妃,可以說在安陵容的故事諷刺地展現了甄嬛的謀略最終回到自己身上的結果,同時也體現的安陵容此角色一生的身不由己。

有趣的是,當初一同進宮、「情同姊妹」的三人,在劇情最後竟沒有一人是愛著皇上的。眉莊發現了自己所期待的關係無法從皇上身上得到後,愛上了細心呵護自己的溫實初、安陵容一輩子愛著甄嬛的哥哥、甄嬛在甘露寺與玄清相戀,這其中,安陵容一輩子的愛無望,眉莊最後得到短暫的瘋魔一次、甄嬛至少還有一段不短的相許時光與盼望,但大抵上,這三段「婚外情」仍然呼應了「情愛不可恃」的主題,無疾而終。男人的情愛不可恃,甚麼可恃呢?

這就又回到了男人會甚麼該怕甄嬛傳的脈絡之下了。
甄嬛傳給予了這些因為男人而被迫要鬥的女人們幾個解決的辦法。其中之一就是姊妹情誼以及女性的團結。

眉莊的目光落在我身上,宛然生出幾許春水般婉漫的關切,亦有幾絲沉沉秋水般的自責,“從前你生朧月時我不能陪在你身邊,我在甘露寺受盡委屈時我也不能陪在你身邊,如今我若再不能,豈非辜負我們自幼的情分!”
“嬛兒,我一直在這里陪著你。”
    痛楚的輾轉間,腦海中驟然清晰浮起相似的話語。這樣的話,近在身前的溫實初說過,一門之隔的玄凌說過,紅牆阻隔外的玄清亦說過。然而此刻,卻是眉莊的言語最貼心貼肺,十數年情誼,總比拗不過命運的情愛更不離不棄。
    多年隱忍的不訴離傷,多年習慣的打落牙齒和血吞,此刻終于鬆弛了身心,把臉貼在她的手心,低低呢喃︰“眉姐姐,我很疼。” (甄嬛傳,第五部,第三十三章)
這段話是甄嬛因受到驚嚇早產時,眉莊前去陪伴的對話,這段對話徹底的展現出男人的情愛無法依靠,唯有姊妹之間的情誼才是可靠的,對於甄嬛而言,無論愛她的、她愛的最終都比不上姊妹間的不離不棄,也因此最後甄嬛才終於鬆口,表達自己的情緒。作者如斯價值觀在續作《後宮如懿傳》中,女主角如懿與好姊妹海蘭的對話則更明顯:

“…母子也好,夫妻也罷,這種到頭來或許都會疏遠的感情,比不上我們姐妹彼此風雨多年的情感。姐姐,或許哪一日,永琪有了自己的親人,皇上也徹底不再寵愛,那麼只有我和你,繼續相伴深宮歲月,一如從前。”海蘭的語氣里有深深的依賴,然而如懿的心思卻在細雨綿綿中飄搖著疑惑不定︰“海蘭,我從未問過你,為何你對世間的情愛,這麼不能相信?”
“…
再相愛又如何,到最後因愛生恨的太多太多,與其如此,還不如不曾恩愛如許。世間的男歡女愛,不過是皮肉交合,實在是不可依靠的。”(後宮如懿傳,第三部,二十三章)

本書所描述的姊妹情誼大抵上分成兩種。第一種便是那種男人所期待的,妻妾合瑟,如同姊妹一般的伺奉夫君,不爭不妒,當然從歷史中我們難以得知後宮實景,但小說及坊間雜談的描繪中,這種「姊妹情誼」多半只是虛偽的假象,就如同我在前面提到,一種天真、單純毫無鬥爭的表面用以隱藏背後的爭鬥,在甄嬛傳中最經典的自然就是安陵容與甄嬛的關係、兩位皇后之間的關係,以及舒貴太妃及太后之間的關係,這種虛偽是一種為了討好男性的手段,同時也是男性把因為自己而生的糾紛,又再度轉嫁回去給女性自身的「德性」(后妃不妒,姐妹情深)解決的展現。第二種便是像眉莊與甄嬛此種相知相惜,共患難之姊妹情誼,有趣的是,無論是眉莊、甄嬛或是續作中海蘭、如懿,她們最終都是在看開情愛之後,領悟這樣的關係才是可依靠的,也就是說,真正要做到男人所期許的「不爭不妒」,反而是在看破男人的情愛後才有可能。

或者是,把矛頭轉向了男人才有可能。甄嬛在後宮最終的獲勝,來自於女性之間的結盟[4]。甄嬛終於理解,這無止境的爭寵、爭權,其源頭仍然是皇帝,也就是男人本身,所以要能夠永久的保持地位,寵權不衰,重點是要自己以及與自己結盟的女性都獲得權力。這也是為何甄嬛最後會勝過皇后,皇后因為妒恨而殺死自己的親生姊姊、即便是屬於自己陣營的人,也不讓其懷孕生子;皇后對於皇上的愛,讓她不願意對皇帝施計,也因此她的狠毒都只針對於跟她處於同樣處境中的女性,所以當她無法獨得權力與寵愛時,也就是她失敗的時候。甄嬛則不同,甄嬛回到宮中的同時,早已沒有對於玄凌的愛,因此她並不計較將恩寵均分給自己陣營之人,所以即使她個人短時間失寵,也能夠藉由擁有恩寵、權力的隊友的扶持而不至於一敗塗地。甄嬛敢,甚至可以說是樂於對皇帝施計,像是利用香藥讓安陵容在與皇帝發生性行為時流產,這種會對皇帝造成巨大傷害及影響的計謀,皇后是絕不可能使用的,但甄嬛會,皇后對於皇帝的愛以及獨占慾,讓她無法跟其他女性結盟及瞄準真正的敵人,也因此造就了兩者不同的結局。

這是電視劇中甄嬛回宮時,眉莊與她談話,表達自己對於甄嬛仍要回宮的感傷,這段話的原文是:「咱們這些人,哪有為自己活著的。父母、兄弟、親族門楣,無一不是牽掛拖累。」除了表達了姊妹之間的理解,也表達了本文中提到後宮作為政治場域的重點。


男人最害怕的報復及奪權方式 


總結一下上面提到為什麼男人該怕甄嬛傳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甄嬛傳是一本教育女性如何在即使最為封建、壓迫的性別結構中,也要跟男性爭奪權力的書籍。首先她明確的指出,男性掌握權力是讓這些女性不得不勾心鬥角以互相爭奪寵、愛、權的原因。其次,要解決在男性掌控權力,女性互相爭奪男人所給予的權力此一困境的第一步,就是要看破「情愛不可恃」這個貫串全文的重點之一,並且透過女人之間的結盟對男性進行奪權與報復。而這裡,我將提到,甄嬛傳中應該最讓男人害怕的三種報復及奪權方式:情慾的溢出、血緣上的混雜、弒夫奪權。

正如同我上面說的,直到最後,最初入宮的三位主角,竟然沒有一個真心愛著玄凌的。甄嬛傳中,嬪妃裡或情或慾或兩者兼具的出軌並非特例,甄嬛、安陵容、眉莊就不用再提了,後期玄凌寵的葉瀾依本來就不愛玄凌,瑛嬪江沁水與宮中的羽林郎育有一女、兩位位分低的嬪妃分別出軌甚至懷孕等,這些都可以看出,甄嬛傳所描述的後宮中,這些嬪妃面臨情慾上的壓抑,仍然有溢出的渴望以及行動[5]。帝王未必要給予妻妾們愛,但他擁有這些人「愛」的所有權,而確實,這對他而言是重要的。安陵容被抖出對於其他嬪妃作的種種惡事時,皇帝尚未發怒,但一聽到安陵容對自己並無情意,甚至還用自行麝香避孕等時,皇帝怒不可遏。更別提最後給重病中的玄凌重重一擊的,就是兩位位分較低嬪妃「私通」一事。

在甄嬛告知玄凌,某位較低位的嬪妃與人有染時,玄凌要她描述對方,她自述如此:
若是清秀瀟灑的翩翩少年,或是才子英雄,只怕玄凌還好過些,綠雲蓋頂本市男人最難堪的事情,偏偏君王寵妃,卻與個不能與他比上分毫,極猥瑣卑賤極不如他的男人私通,不知此時玄凌心中是如何激怒欲狂。(甄嬛傳,第七部,第八章)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甄嬛是理解的,某種程度上她確實是玄凌的「解語花」,她非常能夠理解玄凌的猜忌、無法忍受他人不愛自己,即使那個女人,玄凌可能連名字都不記得。因此她能夠用這種方式來徹底激怒玄凌。

也因此在甄嬛傳後期,情慾的溢出、血緣上的混雜、弒夫奪權是環環相扣的,藉由情慾的溢出,部分女性得以在宮中安穩的了卻一生(像江沁水),或是如同甄嬛藉此認清情愛本質,而找到自身的主體性。當然,必須要有情慾的溢出,才可能造成血緣上的混雜,當便宜老爸,或許是不分古今男性最深的夢靨之一,對於血緣的癡著執迷一直以來都是父系傳承的傳統。甄嬛讓最後繼承大位的人並非玄凌的親生兒子,甚至連一點皇室的血統都沒有,確實對於玄凌甚至是故事中的父權及皇權(在這故事中可以說是糾纏在一起的)最大的報復。對於玄凌而言,他所奮鬥、努力爭奪的一切,最後都拱手讓給了「非自己血緣」之人,也無怪乎他會被這個消息給氣死,但氣死他,只是甄嬛復仇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政治權力的剝奪,甄嬛雖然無法自己得到(朝廷上的)政治權力,但卻將玄凌一系的政治權力轉到其他人的血脈之中。

有趣的是,針對於政治權力的轉移一事,玄凌是清楚的,即使他一開始並不知道繼承大位的眉莊遺子予潤並非親生,他仍然清楚,隨著自己的去世,大權旁落,這天下中就要落到他人的手上。所以當他懷疑自己與甄嬛的孩子是否為自己的之時,他所要的其實不是這小孩是否為親生的答案:
他略略遲疑,終究問了出口:“他……究竟是不是朕的孩子?”
我抬頭,看著他因緊張而散發異彩的渾濁的目,無聲無息的溫柔一笑,恭謹道:“當然。天下萬民都是皇上您的子民。”
玄凌不料我這樣答,一時愣住,良久才愴然長笑出聲,“不錯!不錯!”目光如利刃鋒芒直迫向我,“這天下都是朕的,不過很快就是你的了。
九展鳳翅金步搖微微一晃,珠光金芒絢爛映照于墻,如凌凌而動的碧波星光,玄凌頹敗的容顏在這絢爛里愈發模糊不清,仿佛隔得那樣遠,遠得叫我想不起他的樣子。唇際泛起凄楚微笑,“是。這天下很快就是臣妾的了,只是……”我低低道:“臣妾要這天下來做什么,臣妾要的始終都沒有得到。”
玄凌若有所思,帳幔輕垂逶迤于地,靜靜隔開我和他。他苦笑,“朕這一生所求或許曾經得到,然而如流沙逝于掌心,終于也都沒有了。”他的胸口起伏著,似一浪一浪狂潮,“嬛嬛,你已經很久沒叫過朕四郎了,你,再叫朕一次,好麼?”(甄嬛傳,第七部,五十四章)
這段對話道出了三件事:第一,玄凌早就已經知道天下(政治權力)中將轉移到甄嬛手上,於此他雖然緊張頹敗,但大抵上已了然。第二,甄嬛深知自己將要掌握政治權力,但又回到最初的──甄嬛並不想要權力,甄嬛要的是愛,這點玄凌自然是清楚的,否則不會在這段劇情後問甄嬛是不是因為玄清而恨透自己。第三點,最終皇帝要的是「情」,也就是回到第一部那個一心一意愛著皇帝的那個甄嬛對於自己的情意,即使他知道甄嬛在情慾、血緣、政治權力上的背叛,最終他要的仍然是「有被愛過」的肯定。可悲的是,甄嬛因為不愛了,所以才有辦法得到政治權力,而玄凌反而是因為愛了,才無奈地被奪去政治權力。這兩種交叉不僅僅是時序上相愛的錯過或錯付,更是回到最初我所說的「情愛不可恃」竟同時成為男女的結局寫照。

下面這段影片,是我個人在書中跟電視劇都很喜歡的一段,也表現出,皇帝最後需要的是愛,但甄嬛卻坦承地點出這些人對於皇上的「愛」很多時候只是為了存活。



為什麼要看甄嬛傳?

總結一下我上述的論點,男人該怕甄嬛傳的原因有三:首先是甄嬛傳清楚的點出後宮女人的鬥爭,元兇是因為男人的關係;其次它明確的點出男人的情愛不可依靠,當不愛男人的時候,才有可能真正獲得權力的可能,並且體認了女性結盟的必須;最後它提供了幾個狠毒的策略描述於即使在最封建的狀態下,亦可能成功對父權奪權與報復的手法。

甄嬛傳的火紅是否與當代女性對於父權的不耐與反擊有關,我並不清楚。甄嬛傳並非唯一點出女性爭風吃醋,勾心鬥角元兇的作品,像蘇童的《妻妾成群》點出元凶、提出批判並且更為真實;描繪封建父權如何壓迫女性的小說,無論是古代、現代或當代,從京華煙雲到袋鼠族物語,都較甄嬛傳真實,但甄嬛傳的優勢便在於它不真實,它虛幻且充滿了女人自我安慰式的膨脹與幻想,女人需要一個對於至高無上的男人挑戰及報復成功的結局,正如同那些在學校被排擠的男孩們需要一個幻想自己某天被變種昆蟲咬到可以拯救世界的英雄一樣。那些在職場中明明職位比較高、能力比較強卻還是要負責庶務的女性、那些被預期要裝傻蠢笨的女性、那些遇到矯情的賤人(或本身就是個矯情的賤人)的女性、那些回自己原生家庭居然要上Marriage版問「一年回娘家幾次才合理」的女性、那些工作與家庭蠟燭兩頭燒或被逼迫要作選擇的女人都太需要這場勝利。

歷經了無數次妄想有天早上路上撞到總裁戀愛結婚生子,Happily Ever after,我們才發現,我們需要一種妄想是我們幹掉總裁,變成總裁。千秋萬世,一統江湖。


最後附個一張當初人人都在引用的名句「賤人就是矯情」的電視劇截圖,
這句話應該是電視劇最棒的改編,也可以說是本網誌的主旨。

本文亦刊載於秘密讀者六月號:https://readmoo.com/book/210020159000101



[3] 就是可以管後宮其他嬪妃的權力。
[4] 這裡的結盟甚至包含了不同階級上女性的結盟,從推舉身邊的大宮女瑾汐最後爬到最高位來說。甄嬛對於能夠往上「升職」奴僕,從不吝嗇舉薦,相對於其他嬪妃,對於宮女也明顯是相對拉攏及寬容的。
[5]雖然我們都知道歷史中的後宮不大可能出現這種事情,因為在史實上越晚近所描述的後宮,對於女性的性管制越嚴謹
 
Copyright © 2014 矯情的修辭. Designed by Odd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