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甄嬛傳(以下簡稱甄嬛傳)電視劇在台灣的熱潮初起時,正是我論文水深火熱的時候,身邊的女性好友紛紛在FB上分享劇中金句與我當時尚不能理解的職場心酸如何切合時,我關注的只有劇中貫串全文的「情愛不可恃」以及「弒夫」情節的女性主義意涵。直到出社會後,閒來沒書可讀,我把七本甄嬛傳原著看完,才發現這七本的劇情盤根錯節,竟呈現出一種通俗女性革命教科書之感,當然本文無意討論流瀲紫惹人爭議的行銷手法或是書中隨處可見「致敬」歷史、紅樓夢跟張愛玲的痕跡。除去上述爭議,將甄嬛傳作為一個當代具有影響力的大眾文本,並不算對本系列的過譽,雖然就我個人的評價,流瀲紫目前書寫中的《後宮如懿傳》無論在文筆、結構以及劇情上都更成熟、完整,不過如懿傳畢竟尚在連載且其中心概念多半承接自甄嬛傳,本篇仍以甄嬛傳為最主要之分析對象。
出了社會以後,不只一次聽到較我年長的男性提到甄嬛傳一劇,並大肆抨擊其描繪女性勾心鬥角、教壞因仔大小或是充滿了對於人性的不信任等等,其中為前同事,甚至直接告訴:「我最討厭的就是這種戲劇」,就連郝毅博都要在老外看中國的節目中說自己還是喜歡溫柔的中國女人[1]。甄嬛傳造成的效應包含了後續中國一些衛道人士對於此劇中「勾心鬥角」的批判,廣電局對於後宮劇的消極不鼓勵[2]。是什麼,讓這群男人這麼怕後宮甄嬛傳?看完原著七本,我更加肯定,確實,
男人當怕後宮甄嬛傳。
是誰在「勾心鬥角」?
首先,讓我先從小說分類開始說起,一般書籍的分類中,必然會把甄嬛傳此類後宮小說放在愛情小說類,但我認為這完全不適用,甄嬛傳(以及與它同類的小說們)應以政治小說,而非愛情小說觀之,這七部當中唯一主角算是在談戀愛的嚴格來講只有第一部、第二部極小的篇幅,四中後段、五前段篇幅較大外,其他即使是類似感情的戲分,也僅為爭寵的劇碼。後宮小說就是政治小說,裡面的女性爭的是寵,但同時也是權力──政治權力,同時也與自己家族的政治權力息息相關。為何皇后永遠都爭寵不過華妃?為何安陵容為何不愛皇帝卻要為了自己父親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為何甄嬛即使對皇帝死心也要施計復寵?都是因為她們的家族的政治權力與自己的受不受寵息息相關,可以說爭取自己的寵愛、家族的政治權力才是貫串甄嬛傳的主軸,在這之中,情愛只是手段而已。
這也是我對於為何「勾心鬥角」這個印象總是只放在後宮劇上感到不可思議,大漢天子、康熙帝國這些政治劇就不「勾心鬥角」嗎?男人的政治鬥爭總是被賦予了正面的意涵,也因此他們可以大辣辣的進行鬥爭,而女人不行,女人必須無知、天真,把所有的鬥爭掩藏在情愛背後,所以當像後宮劇這種把情愛背後的面目猙獰給描繪出之時,也難怪男人們會如此畏懼。
甄嬛傳的劇情多且複雜,也並非章章佳作,所以我將會緊扣著我的主題:為什麼男人要怕甄嬛傳?
但在這之前為了多數沒有看過原著的讀者,我要先簡述一下甄嬛傳以及我將會採取怎樣的論述方式。
甄嬛傳是第一人稱小說,以虛構的大周朝為背景,起於甄嬛於十五歲選入皇帝玄凌後宮,終於甄嬛成為皇太后。我們以甘露寺出家此一劇情為分水嶺,分為前後期,前期劇情包含選秀、避寵、初次得寵、失子失寵、復寵、扳倒前期大魔頭:華妃、生子失寵(第一到四部)。分水嶺為甘露寺出家、與小叔玄清的戀情(第四、五部)。後期為再度得寵回宮、施計固寵、扳倒後期中魔王:安陵容、扳倒後期大魔王:皇后、玄清去世、扳倒來亂的:胡蘊蓉、扳倒隱藏版大魔王:玄凌(第五到七部)。
建議大家把甄嬛傳當成是一部宮鬥RPG來看,甄嬛是「玩家」,裡面其他女人,除了是NPC及大小BOSS,同時也都甄嬛(玩家)的可能結局之一。如果甄嬛不爭不鬥可能就會像眉莊一樣依附太后,避寵無人在意中度過一生;如果甄嬛恃寵而驕讓家族權勢扶搖直上,可能最後也會像華妃一樣受到皇帝忌憚,最後撞牆而死。可以看出甄嬛之所以為甄嬛,除了來自於其背景,但最終仍然是因為「選擇」。當然背景及自身條件仍然是重要的,家世及外貌、才學容貌皆不出挑的安陵容明顯的選擇就沒有甄嬛來的多。
愛、寵、權
甄嬛傳中所有人都在爭,嬪妃爭寵、爭愛、爭協理後宮的大權[3],皇帝自己也在爭,爭奪政治權力、上一代皇帝的父愛…,愛、寵、權可以說是貫串甄嬛傳的三個關鍵詞,並不是所有嬪妃都一次爭三個,像一開始的甄嬛,爭的只有愛與寵,寵未必等於愛,但愛可以確保寵。正如同第一部中玄凌說自己之所以專寵甄嬛,是因為甄嬛對於他的「情意」,這個情意便是對於浪漫愛純粹的想像,只為了愛而要愛,為了愛而爭。而甄嬛確實是如此,不然也不會在因失子過度傷心失寵後,重新施計復寵後,對玄凌有愧疚之心。但皇帝的愛是稀薄且困難的,特別是玄凌早認為自己一生只愛純元皇后一人,其他所有的愛,都是在人群之中尋找純元皇后的身影,也因此,在劇中所有爭愛的人,都沒有甚麼好下場,所以在這邊先暫時不談愛,讓我們談寵跟權。
寵是甚麼,雖然皇帝認為寵就是愛,但明顯的,無論在女角心中,或是在皇帝心中,寵跟愛從來都是兩回事,正如同安陵容在自身陰謀被揭發後對皇帝說:「你寵我,跟寵一隻小貓小狗,有甚麼差別?」,寵是一種權力的展現,藉由寵與不寵之間,皇帝掌控了這些嬪妃的生活,越是符合他口味的越得寵,也就過的越好;越不讓皇帝喜愛的,越不得寵,那些不得寵的嬪妃甚至連奴僕都不會給好臉色看。為了生活好過,為了能夠爭口氣,費盡心思的去「爭寵」,爭求男人的寵愛,被網友稱為大清蔡依林的安陵容,要學會唱出跟純元皇后一樣的歌聲、調配迷情香、嗓子壞了以後還要學舞,正是因為毫無家世、美貌又沒有玄凌的愛之下,要在後宮立足,就只能爭「寵」,最後安陵容頹敗的快速,也可以看出,單爭寵是無用的。甄嬛甘露出家時遇到上一代受先皇獨寵的舒貴妃,在先皇去世後,被現任太后逼迫出家,其子玄清也為此要自甘淡薄的舒貴妃是這樣對甄嬛說:
“你要保住自己、腹中胎兒和你父母兄妹的性命,只有進宮承寵一道,這是沒有錯的。但是,光有帝王的寵愛是遠遠不夠的。你曾經被貶出宮一次,自然比誰都知道當今這位皇上和先帝大是不同,光他的寵愛是極不可恃的。——你只有將天下至高的權力牢牢握在手中,才能保護你想要保護的人,擁有你想擁有的一切。”
“我在隆慶一朝佔盡風光寵愛,唯獨從未沾染權勢,以致到最後不得不任人宰割,無還手之力。嬛兒,我窮其一生才明白,帝王的寵愛並不可恃,唯有權力……我出身擺夷,自然不能染指大周之權。而你,卻不一樣!”(甄嬛傳,第五部,第五章)
舒貴妃與先帝的故事,是一般言情小說中「君主只愛一人」的神話,正如兩人將彼此合奏的樂器命名為長相思、長相憶,先帝對舒貴妃專情,導致後宮對於她充滿妒恨,甚至最後讓先帝為此廢后,但,在先帝死後,得到「一心人」與後宮三千失色的寵愛後,卻是這樣殘破不堪的結尾。正如同我所講的,這故事中每個人都是甄嬛的NPC但也是可能的結局之一,倘若甄嬛當初未得知真相出宮,在宮中聖寵不衰而從不沾染權力半分,或許在玄凌死後,甄嬛就跟舒貴太妃現在的結局一樣。君王的獨愛都無用,更何況只是寵,甘露寺出家的劇情,並不在於玄清跟甄嬛那偶像劇的戀愛,而是藉由玄清與甄嬛那完全符合愛情神話與甄嬛最初夢想的愛戀,更點出:男人的情愛不可依靠,無論是真心或假意,唯有靠自己,「唯有權力」才能傍依。
舒貴妃在電視劇版本中為舒太妃,此幕為舒太妃得知甄嬛要回宮保護自己家人、復仇的反應,但不知為何電視劇把上述對話刪除,僅有舒太妃對於甄嬛進宮的悲痛,我覺得有點可惜。
男人的情愛不可恃,重點是「權力」。後期的甄嬛,爭的是寵及權,寵不過就是固權的手段。能否看破愛與寵,了解權力的重要,是贏得後宮戰爭的第一步,但即使認清權力的重要,卻不代表能夠看破男人的情愛。華妃,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華妃(書中名為慕容世蘭)一角是甄嬛傳的經典,作者成功塑造了一個囂張跋扈、惡事做盡,卻又讓人討厭不起來的初代大魔王。華妃仗著自己的家世與皇帝的寵愛,潑辣蠻恨,誰都不放在眼裡,把整個後宮仇恨值全都累積到自己身上,華妃碰政治,要寵、要愛也要權,更要皇帝的獨寵及專一。從她懂得重用曹琴默,懂得用自己在後宮勢力幫自己的家族鋪路可看出,華妃並不笨,她知道該怎麼做──卻總是因為愛而讓自己無法這麼做,所以她只能重複妒恨、跋扈的劇碼,而當他父兄的政治權力無法再幫自身固寵後,她對於皇帝再強烈的愛在男人間的政爭中都顯得微不足道。整部甄嬛傳,真心愛著皇帝的人不多,初期的甄嬛、華妃、皇后、以及與初期的甄嬛極類似的徐燕宜,但這些人沒有一個有好下場,華妃千算萬算,未算到自己深愛的枕邊人就是算計自己最大的那個人,華妃千爭萬爭,卻沒有發現自己爭的寵愛,原來只是皇帝的政治手腕。等到其看破,發現自己原來不孕是招受到枕邊人算計後,撞牆自盡。華妃的命運點出兩點男人應該要怕後宮甄嬛傳的理由:
第一,女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罪魁禍首是男人。
第二,男人的情愛不可恃,不愛的女人才有好下場。
甄嬛的命比較好,一個華妃讓她早就看破這點。華妃初亡後的甄嬛仍然是愛著皇帝的,只是抱持著遲疑與哀傷,但這時的甄嬛還是有某種倖存者心態:或許這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或許是她不好、我不會重蹈覆轍。皇帝對她的「深情」讓她暫時遠離上述的焦慮:
…凝結了無數深情摯意的“莞莞”,心里有一點酸,漸漸蔓延開來,整顆心在溫柔里酸楚的發痛。
他是一國之君,他當真這樣待我,以他的真心待我?睡夢里猶自牽念不已。眼淚大顆大顆的滾落下來,漫無聲息的滲進明綢軟枕里,濕濕熱熱的附上臉頰上,起初是溫熱,漸漸也涼了。這涼提醒著我並非聽錯。…(甄嬛傳,第三部,第八章)
由是這樣的深情讓她深信,也是這樣的深情讓她發現自己被當作純元皇后的替身後,有那樣沉重的打擊效果。
愛著皇帝的甄嬛最後生女、失寵,進入甘露寺修行。
就像我說的,書中愛著皇帝的人多半都沒好下場,雖然這並不代表不愛皇帝的人就會有,像是甄嬛的好「姊妹」──沈眉莊跟安陵容。
電視劇版本的五位主要女主角,由左而右分別為華妃、眉莊、甄嬛、安陵容、皇后。
姐妹情誼
沈眉莊、甄嬛、安陵容是甘露寺出家前劇情中三個互相結盟的角色,從秀女待選時夏氏對於無身家背景的安陵容撒野劇情中,可看出三人之間的差異:甄嬛的謀略、眼光、不想進入後宮以及「愛惹事」──大眾文學主角必備的特質;對應到眉莊有著大家閨秀良好的規範、不喜惹事、安陵容可憐兮兮以及不惹事事也會來惹你。在選秀過程中,沈眉莊被詢問看甚麼書時,回說了「女則」「女德」並說自己並不常看書、略識幾個字而已,但在後期劇情中可看出,沈眉莊的才學並不遜於甄嬛多少,也就是說沈眉莊這時是在扮演她認識中的大家閨秀的樣子。相對於甄嬛一見面就用一首詩詞來描述自己的名字,甚至對自己的父親說自己是「女中諸葛」都可以看出,兩個人在性格上完全不同。
甄嬛跟眉莊都是對自己充滿自信的人,甄嬛來自一個較為平等、家人之間情感連帶明顯、不會要求女兒犧牲的家庭,所以她好計謀、孤芳自賞等特色以及對於進入後宮並無過大的興致或是選秀當時刻意不打扮等,並不影響她對於自身作為一個女性的評價。但眉莊的自信來自於認為自己「更能符合他人對於女人想像」,這樣的自信,也是日後眉莊悲劇命運的原因之一。從皇帝曾經表態喜歡或愛過的女人看來,皇帝並不特別喜歡這種典型的大家閨秀,會與皇帝議政出策的甄嬛、跟皇帝賽馬的慕蓉家姊妹、從頭臭臉到尾的葉瀾依還是詩琴書畫技能點都點到滿的純元皇后等,都是並非像眉莊或是皇后這種會刻意隱藏自身才能,表現出大家閨秀氣度的人。
眉莊對於一個值得被愛女人的想像,是一種凡事依附於男性,受到其無微不至的呵護,並且按照世俗的禮儀規範的想像,過度奔放的情感或是個性的表達都無法被包含在其中。這個策略並不笨,玄凌雖然初期愛甄嬛,但從未想要把「權」給她。對於眉莊雖然僅有「寵」,卻在開始之初,玄凌就願意讓她學習管理後宮之事,並預言要將後宮協理之權分配給她。故事中有一段,玄凌叫甄嬛彈琴給自己聽,甄嬛說眉莊的琴彈得更好,玄凌卻接著說即使琴藝眉莊高出甄嬛許多,琴中的情意卻遠低於甄嬛,以琴喻情,由此可看出玄凌並不特別喜歡像眉莊善於隱藏,符合規範的女性,甚至無法感受到對方的情意。這樣的策略或許可以得權或爭到寵,卻難以爭到愛。好在眉莊憑著家世背景跟如此個性,受到另外一個掌權者的喜愛,那就是太后,所以後期,在眉莊刻意避寵的情況下,也能夠立足於後宮之中。
安陵容則不同,受限於家世背景,以社會學家喜歡講的「慣習」來說,安陵容在才學或是「大家閨秀」的培訓上,皆遠遜於甄、沈二人。這也是為何安陵容無論想選擇走眉莊或是甄嬛的路,那都是不大可能。有趣的是,安陵容試圖維繫的那種形象(無論到底是真是假),正是多數愛情故事中的「女主角」形象,楚楚可憐、受人欺負、不擅於言語上的交鋒、需要他人保護…,這也是為何安陵容是本書中最強大的反派之一。在前半部,她看起來與甄、沈二人姊妹情深,把自身縮小到不能再縮小──「小家碧玉、柔順乖巧」──是她得寵的原因同時也是她最可怕與陰狠之處。安陵容的崛起與背叛,可以說是甄、沈二人一手造成的,也是讓兩人吃最多苦果的對手。如果不是甄嬛把自己的飾品給安陵容,她就不會入選,自然沒有後續的劇情;即使安陵容入宮,如果甄嬛跟沈眉莊沒有寵冠後宮,與她們交好的安陵容自然不會連帶受到華妃的攻擊,自然就不用百般爭寵以穩固家中平安;若甄嬛沒有因為沈眉莊失寵拉拔安陵容,照安陵容原訂計畫,一輩子只想著一個人在後宮寂寥過一生,或許安陵容就仍然只是一個在皇帝死後話當年的白頭嬪妃,可以說在安陵容的故事諷刺地展現了甄嬛的謀略最終回到自己身上的結果,同時也體現的安陵容此角色一生的身不由己。
有趣的是,當初一同進宮、「情同姊妹」的三人,在劇情最後竟沒有一人是愛著皇上的。眉莊發現了自己所期待的關係無法從皇上身上得到後,愛上了細心呵護自己的溫實初、安陵容一輩子愛著甄嬛的哥哥、甄嬛在甘露寺與玄清相戀,這其中,安陵容一輩子的愛無望,眉莊最後得到短暫的瘋魔一次、甄嬛至少還有一段不短的相許時光與盼望,但大抵上,這三段「婚外情」仍然呼應了「情愛不可恃」的主題,無疾而終。男人的情愛不可恃,甚麼可恃呢?
這就又回到了男人會甚麼該怕甄嬛傳的脈絡之下了。
甄嬛傳給予了這些因為男人而被迫要鬥的女人們幾個解決的辦法。其中之一就是姊妹情誼以及女性的團結。
…眉莊的目光落在我身上,宛然生出幾許春水般婉漫的關切,亦有幾絲沉沉秋水般的自責,“從前你生朧月時我不能陪在你身邊,我在甘露寺受盡委屈時我也不能陪在你身邊,如今我若再不能,豈非辜負我們自幼的情分!”
…“嬛兒,我一直在這里陪著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