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NOT MISS

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1211 竹中演講:「談」戀愛

圖片來自於:新竹高中圖書館 我從來沒想過,我第一次跟高中生演講,會在男校,而且還在竹中。 在準備這次演講前,我一直很緊張,到處跑去問現在的高中生都在流行什麼、有什麼東西影響了他們對於戀愛的看法,確實我得到了很多猜想與可能的答案,像是妹妹、我的自由年代還是十六個夏天之類的,但我今天沒有要講這些。因為我突然想到,最快要了解你們的方式,就是走過來,問你們:「嘿,你們到底都在看什麼東西?」 所以今天,我是來這邊學習的,來了解你們到底都怎麼談戀愛,受到甚麼東西的影響,對於戀愛有甚麼看法。但是要收穫之前必須要有付出嘛~也因此,我在這邊跟你聊聊關於「我」或是關於我這代的有些「年輕人」怎麼談戀愛! 先說,我不知道臺下的你們到底愛的是男人還是女人,可能連你們自己都還搞不大清楚(或許我現在也不算是搞清楚),但因為我研究做的是以異性戀為主,所以我的文本挑選都還會先以異性戀為主,可是即使你不愛女人,或是你覺得你就是愛女人,我都希望你可以從我們這代異性戀的經驗(多數是壞的榜樣)去思考你現在或未來可能會享有的親密關係,甚至去思考到底是否要進入這樣的戀愛體系之中。 我的碩士論文題目做的是臺灣的年輕異性戀怎麼談戀愛,但我論文所提到的年輕人,是針對那些在學術圈會看到我的文章的那些人,對你們而言,我論文裡的年輕人應該已經老的超越你們所規劃的人生了,但我們確實還是被劃在年輕人上,更重要的是,我們會劃在應該要去談戀愛的年輕人上,這點,我們就跟你們非常不一樣。 強摘的橘子不甜? 在我國高中的時候,我幾乎回想不到除了老爸老媽的碎念之外,學校或是這個社會有甚麼教我們怎麼談戀愛的東西,除了那些風花雪月的言情小說、少女漫畫以及戲劇,我從學校教育唯一得到的東西就是這個: 妳聽過強摘的果子不甜嗎?——琹涵〈酸橘子〉 然後這篇文章叨叨絮絮講了一堆,我都不知道為甚麼談戀愛之前還要先對家國有貢獻,這樣臺灣到底有誰可以談戀愛?簡而言之,家長、學校教育、大人叫我在國高中時候唯一給我的戀愛教育就是:不要談戀愛。 很快的,你們會離開高中,然後你們會非常訝異於大人們可以再多快的速度內改變他們的想法,同樣是十八歲的高三與大一,在戀愛這件事情上有了巨大的差異,開始所有你見到的長輩都開始問你:「有男朋友/女朋友了嗎?」「帶回來給我們看看。」只不過考個學測、指考,難道大一生的人生智慧會瞬間飛升到多成熟嗎?就會對國家社會產生貢獻了嘛?總之,從這時候開始,「他們」開始准你談戀愛了。 所以這就讓你進入了戀愛期,大家都預期你想談戀愛、在談戀愛、應該要談戀愛。好像很爽厚,但其實也沒得爽多久,很快的,你大學畢業,或更雖小一點,你研究所也不小心畢業了,然後你就會面臨到「這個」--你要結婚了沒,有沒有可以結婚的對象,有男女朋友了嗎?這時候他們已經不只預期你要談戀愛,他們預期你要談夠成熟的戀愛,可以進入禮堂的那種戀愛。 但這時候你還是被容許可以談戀愛的,只是大家會開始用另一種戀愛的標準來要求你,那種可以細水長流的、成熟的,強調日常生活相處的戀愛。 很快的,你三十歲了,我是說認真的,進入大學以後,時間就像是放屁速度那麼快,很快的,你就要面臨三十歲了。 在三十歲後,如果你還在「談戀愛」。 我就會變成:敗犬、剩女、如果不幸當官的話還要被指為不良示範。 男士們也不要太開心,雖然好像你們可以多當幾年單身貴族,但你知道,只有貴族單身才是單身貴族,黃金單身漢也是要有黃金,多數的男人就會被說成是:宅男、魯蛇或在中國稱為屌絲。 我們十八歲才被認為可以談戀愛,七年後,我們突然就要交出第一張成績單「要談個可以預計進入婚姻的成熟戀愛。」然後在五年,他們就要叫你「喂喂!不要談戀愛了,趕快進去婚姻吧,不然你就人生失敗組囉~」 在這十二年間,你我都沒有接受過任何戀愛及情感的教育,而在這十二年以前,戀愛又是被強力禁止的。也就是說你不但要一邊做一邊學,要從經驗中學習,你還要在十二年內找到你一生中的唯一,跑到完美的結局、拿到全獎盃,我玩電動選Nightmare等級都沒這麼變態。 而且這個劇情可能會碰到很多「分支」,在這邊我要跟你們講兩個老生常談的故事:九把刀跟張彥文。當這兩個故事躍上新聞版面,你們以及很多高學歷的異性戀男性,大概心中都有無數中箭的感覺。當然情殺遠比劈腿嚴重,而九把刀的外遇老實說也不干我們什麼事。 不過這仍然不妨礙我,把九把刀作為案例跟你們講述這件事。 九把刀特殊在哪裡?這次批判他的人,不乏認為他靠著那些年或是他一系列自己生活感情細節的種種塑造出了一個儼然台灣純情男性代言人的形象。也就是說,他打了不只他女朋友的臉,他打的是那些在看完電影或他的小說後在FB或BBS上說「每個人都有一個沈家宜」的那些人的臉,同時,他挑戰了自己建立起來的那一股對於情感專一的「熱情執著」。但,這個執著,將會是接下來我要跟大家說的重點之一。 到底要「怎麼談戀愛」? 在這之前,我要先回過頭來跟大家說,一個我很常被問的問題。我來自一個最近也蠻有名的研究所,清大社會所,適逢國仇家恨,大家的題目一個比一個來的正經、嚴肅,充滿著為國為民的情懷,所以大家都會問我:你為什麼會想要作談戀愛這種題目? 當我們在怒罵殺女朋友的、跟不是伴侶的人進出汽車旅館的人時,我們都忘了剛剛我所說的,無論這些人的學歷多高,當年指考學測成績多少, 他們其實都沒有認真的被教過「怎麼談戀愛」。 而在我的研究中,從文獻回顧到我的訪談中,都呈現出一個現象,這個「不會談戀愛」的問題,男性比起女性更嚴重,為什麼? 因為我們這個社會並不允許男人一直在談論、表達愛情或情感,一個熱愛於「戀愛」(我這邊講的不是談戀愛,我們可以接受男人談很多戀愛,但我們不能接受一群男人坐在那邊談彼此的戀愛,談受傷的情緒,談戀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就好像男人談戀愛,無論是何時才開始學習,才開始談戀愛,你一開始就要胸有成竹,你就要主動,你就要「追求」 也是配合一開始播放的那些年,那些年也是一個關於追求的故事,男角們(包含男主角)為了追求女主角沈家宜開始各顯神威,用盡方法。但我認為,關於追求,我們可以再看一個影片,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人看過這個美劇,台灣翻追愛總動員,這齣戲主要是一個中年大叔在跟他的小孩子說自己怎麼碰到生命中的the...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靈媒師東名》絕鬼到馱業鬼:鬼都要念的「社會」學。

【Wondero】《靈媒師東名》絕鬼到馱業鬼:鬼都要念的「社會」學。 原文為應Wondero邀稿撰寫。 追蹤Wondero:粉絲專頁 《靈媒師東名》,日本原名《現代都市妖鬼考 霊媒師いずな》,英文翻成《The Spiritual medium》,原作真倉翔,漫畫岡野剛,是二人繼《靈異教師神眉》之後合作發行的姊妹作,以日本妖怪故事作為基礎的日本漫畫。[1]由於劇情中時常出現殺必死[1]的畫面,故於臺灣被列為18禁漫畫。[2]由於連載雜誌從《Oh Super...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在旅館房間裡面發生的事,就留在旅館房間?(二)

我必須要先把問題拉回一個比較簡單的狀況,好像無涉及這些政治上的雙重標準或是公領域的政策辯論,像是阿基師、彎彎或九把刀,這類人的出軌(或疑似出軌),無論如何最後他們都要大張旗鼓的開個記者會跟大眾道歉。當然我們都同意他們其實沒什麼必要跟大眾道歉,但到底他們需不需要跟另外一半道歉,又,他們道歉了,到底需不需要讓大眾知道? 先說我的答案。我的答案當然是都不用,因為干我屁事。 (就是即使他要跟或不跟伴侶道歉,那也不干我的事。) 可是這並不代表「出軌」這件事情不用被拿出來討論。 目前臺灣的婚姻制度保守並且存在的很強的懲罰機制(通姦罪),我們都可以同意這是一個強制且壟斷的異性戀單偶婚霸權(簡單來說就是你不能夠適應或進入這樣的生活,你就活該沒有法律保障的家庭)。 打個比方來說,關注於出軌的新聞到論戰,通常都專注於「出軌者」與「第三者」,到底這兩個人有沒有「道德上」的問題?或是到底這兩個人是否應該被受檢視?無論是要或不要,很少人會將討論焦點放回那個沒有做任何事的人,也就是夾在中間的那個人:元配。 元配的形象往往是相對於出軌者與第三者而確立的,無論是寬恕、原諒、可憐或是剽悍,在媒體或甚至是評論者中都是以依照她如何反應這件事情的反應而確立她的形象。而元配的權力位階也是隨著所相對的對象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位置,在面對第三者的時候,因為當前社會的道德高度,好像就相對而言擁有得更多權力(元配的正當性),但在面對親密關係時,作為被背叛者(我知道很多人看到這個詞會皺眉頭,但我並沒有認為這個詞有什麼問題,被背叛本來就是一個人作為人很正常的情緒反應)或是在親密關係中不被選擇者,在「性」(或甚至是「愛」)的論戰中,又屬於輸掉的一方(正所謂犀利人妻劇中的經典名句:在愛情中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似乎又居於弱勢。而在面對出軌者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擺盪,佔據了道德的高度,但同時在親密關係上又是「被選擇的人」似乎又居於弱勢。 圖片來源:犀利人妻 我並非要專文討論元配的形象與權力的位置,而是我認為我們對於親密關係往往存在這一種這不能討論,一旦討論了就是政治不正確的想法,我認為這是有問題的,我們應該要討論,但不是聚焦於個人,而是討論外遇作為一種現象,以及外遇這件事情發生以後,所產生的後續效應。也因此,我們應該要討論的包含了,在現行制度下,如何讓外遇這件事情發生後,不至於造成「不平等」。(當然我在這邊是以性別不平等為主,但並不代表沒有其他) 也因此,我並不認為阿基師、彎彎或九把刀是不可以批評或是一個不能「說」的議題,包括那些因為他們外遇就不願意再購買他們的產品、書或是相信他們的人,這都應該是可以被討論的議題,即使這三個人不需要對大眾負責,但每個人本來就有權力可以決定要因為甚麼事情而影響對另一個人的喜好。同時他們的處理方式或是言語,是否會因為自己所擁有的媒體注目度、發言工具而對其他方造成傷害或更不平等的狀況,也應該是我們所要檢視的部分。 我認為在這方面阿基師跟九把刀都算是媒體的幫兇。即使媒體報導,也並不代表你們可以在很明顯在你們握有更多媒體與發言工具時,公開你們跟另一個人之間的隱私。我們很難矇著眼睛或是假裝台灣媒體及社會對於男、女性的「性開放」已經是一視同仁,因為這社會對於女性的性之要求遠高過於男性,而我相信這兩個人都是清楚的知道這件事,在此前提之下,洩漏這些親密的細節或是愛與不愛的說法,都並非是一個應該不受批評的舉止。 其實這算是在回應我自己一直以來的中心思想。 那就是忽略社會結構的解放不能算是解放。 就如同我上面提到的,目前臺灣的婚姻制度保守並且存在的很強的懲罰機制(通姦罪),我們都可以同意這是一個強制且壟斷的異性戀單偶婚霸權,而有部分群體或學派認為,推廣多元、開放的親密關係型態(例如紀登斯所提到的匯流愛或純粹關係)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或是提倡一種親密關係、家庭的無政府狀態(也就是所以任一親密關係、家庭都不由政府、法律加以管理),但後者這種說法我認為只是烏托邦小說的幻想(甚至可能還不是太合理的幻想),在現行多數國家都是私有財產制、以契約為主的社會關係型態下,這基本上是毫無可能性的(除非我們直接變成任何一種制度都無政府的國家);而前者,則分成兩種看法,第一種就是認為與單偶婚姻不同得親密關係(們)都應在法律上擁有相同之地位(也是我個人目前比較傾向的立場),第二種則是認為單偶婚本身就是「不自然」或是認為「多偶」或「開放的親密關係」本身就是比較好的,應完全取代單偶親密關係[1],而這種想法偶而也會回到,應該提到一種親密關係家庭都不受政府管理的狀態(也就是我剛剛講的第一種狀態)。 我自己在論文中也有提到,我其實認為多元且開放的關係是較為平等的關係,但那是在一個真空的社會處境下來談。在現行的性別結構之下,強調一個多元且開放的關係,很容易流於部分開放的性關係,因為這個社會就是對於不同性別(甚至是不同性傾向)發展多元且開放的性關係有不同的壓力及評價,在這前提之下,選擇多元且開放關係的女性,就要負擔更多的壓力,而因此,多數的女性可能會選擇安全牌也就是單偶制,並希望伴侶也可以維繫單偶制,但在此時,她們就又面臨到進步陣營「良家婦女」的批判。 這個難題要怎麼解,我還在思考。 不過,別把彎彎、阿基師跟九把刀當成情欲自主的鬥士,不要忘記一件事,他們都不是走入了單偶制的婚姻,就是事後承諾要對元配負責,也就是說他們仍然擁抱單偶制,並且也享受了其中的好處(例如另一半的情緒、家務義務勞動等,或是所謂的「安全感」、對方的片面守貞)在此前提之下,他們並沒有奮鬥什麼,我真的覺得並不需要把他們放入這麼高的殿堂內瞻仰。 延伸閱讀:在旅館房間裡面發生的事,就留在旅館房間?(一) http://hypocriticalrhetoric.blogspot.tw/2014/12/blog-post.html [1]...

在旅館房間裡面發生的事,就留在旅館房間?(一)

在旅館房間裡面發生的事,就留在旅館房間?(一) 圖片來源:FOX 好幾天的新聞,不知為何都發生在旅館的房間裡。 汽車旅館、飯店的房間,總是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在,關於我們到底要不要檢視或責難公眾人物的私德,是一個有點老梗的題目,朱家安寫了至少整整三篇文章來講這件事情。 另一種說法,則是比較陰謀論的講法,就是國家、政府與媒體,為了要分散某些事情的注意力,或是不讓某些人注意到某些事,所以用這類新聞來炒作。但這種說法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多數人民會對於這類「新聞」感興趣程度勝過於所謂的「國家大事」,所以當這個新聞佔滿版面之時,群眾就會傾向去關心其他人的私事,而不是服貿或頂新這種社稷相關的「公事」。 可是我一直很疑惑,到底私事跟公事,私領域跟公領域這條線是怎麼出現的? (我並沒有反對個人隱私或是這條線的存在,我的意思是,這條線是怎麼出現的?又是誰劃上的?) 所以我今天反其道而行,我們來講講,「私事」是不是真的就完全不能管? 讓我就一樣一樣的來吧。 第一則是周玉蔻嗆吳育昇閉上他的薇閣嘴,來自於周玉蔻不滿於吳育昇認為自己不適任黨主席,認為吳育昇因婚外情重創國民黨形象,沒有資格說她。 這個新聞裡有好多「私事」: 第一點,到底國民黨黨主席選舉,到底算不算是國民黨自己的「私事」,我想多數的人鐵定會一秒否定,當然不是,國家執政黨的黨主席選舉,怎麼可能是他們自己黨的私事,必然事關國家政治,要被算在公領域當中來檢視。也因此周玉蔻因欲參選黨主席而被檢視,應當不是私事。 第二點,吳育昇上薇閣到底是不是他的私事?我想多數的人會認為是,但是基於吳委員之後許多自打嘴巴巴不得別人不停提起這件事情的部分作為,包含像是其認反對同性婚姻法案,要守護傳統家庭的價值[1];或是在性產業合法化議題中提到性產業專區若合法是否會造成「春城何處不飛花,可能會變成全民皆娼、全島皆娼?」[2]時,群眾是否可以因為吳育昇的雙重標準、道貌岸然、說一套做一套而對他譏諷批判?而這時吳育昇上薇閣,是否還是私事? 從這兩點我們可以看到,私事之所以會受到注目,往往不是因為私事本身,除了公眾人物要負擔更多的責任、教壞因仔大小以外,還有一種可能是他牽涉到並不只被認為在私領域的價值,例如政治上的雙重標準。 這就跟黃美珍認為做為人的價值要反多元成家,並認為反駁她的網友是被撒旦蒙蔽雙眼後,被鄉民抓到另一則新聞和新婚丈夫交往三年,丈夫卻只跟前妻離婚兩年[3],被認為是在別人身上要求上帝的標準,自己違反基督教的教義就無所謂的雙重標準。 到底黃美珍是或不是小三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因為不知道那是新聞誤植,還是他們真的很誠實? ...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文本分析】為什麼不能溫馴的走入良夜?—星際效應觀後感

為什麼不能溫馴的走入良夜?——星際效應觀後感 有電影雷,請小心慎入 我必須要趁記憶還沒消散之前打這篇。因為敝人不是科學家,也沒什麼科普知識,更無意探究祖父悖論或是在這裡面被討論的哲學理論,我沒有要認真考據的意思。 星際效應是部好片,我認為是部好片的片子,有幾種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好看的電影、可能是深刻的電影、可能是超級好笑或超級恐怖反正是該類型霸主的電影、也可能是拍的很真實很趕的電影。星際效應是好看而且讓我願意花時間去認真分析的電影,但這並不是因為我從這部電影得到多少,或是他多麼的開創有學問而開啟了科幻片的怎樣的潮流。 而是我想起了難攻說的,一個文化(國家)的科幻作品往往代表了這個文化(國家)對於未來的想像。 諾蘭的作品一直以來都有某種品質保證,在劇情深度跟娛樂之間有一個很好的平衡。因此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入手的觀察,那就是美國,或是觀看並喜愛這部電影的大眾,他們對於未來有什麼想像? 美國人的科幻一直有一種很奇妙的理性與感性的戰鬥(講的好像珍奧絲汀的小說,但Murph的書架上還真的有珍的小說),從重裝任務到AI人工智慧,總是一再重申,愛,或是人類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理性、管理或是「為了群眾」的思維發展到極致的烏托邦,最後會被人類的感情(特別是「愛」)給擊敗,星際效應雖然並非烏托邦科幻,但同樣也是「愛」能克服一切。 Dr.Brand那一席關於愛是更高次元,更高維度的話,雖然很多人覺得出戲還是不以為然,但大抵上卻是這部電影或甚至美國科幻電影最主要的主軸,就是人類的「情感」,這是我一直覺得很矛盾的地方,星際效應以及美國的科幻電影仍然充滿了對於科學、科技的崇拜以及正面的肯定,可同時卻一再的將個人的情感凌駕於「科學」之上。星際效應中最明顯的一段就是當面臨Dr.Mann和Dr.Edmunds兩顆星球的選擇時,Cooper的選擇是理性的計算、奠基於科學的考量,Dr.Mann的星球資料一直在發送,他本人也是這個計畫的領導人,確實是最適合的選擇,而Dr.Brand那套關於愛的論述,在理性考量上就毫無邏輯可言,但從結果論來看,當初若選擇Dr.Edmunds的星球其實才是正確的,因為Dr.Mann最後退卻了,他的「人性」使他假造資料以尋求被救助。 也就是說,「人性」&人類的「情感」,同時可能造成計畫的成功以及失敗:如果當初因為「愛」而選擇了Dr.Edmunds的星球,就不會面對Dr.Mann的背叛;Dr.Mann如果不順從他自己所謂的「人性」,他會在凍結的星球上自生自滅,不會為了生存而傳送假訊息。無論何者,都表達了造成人作為人一切是凌駕於科學&理性的,也就是說在這裡,科學、理性成為了達到「人性」的手段,而不是追求之目的。 但是當愛克服的不是社會無情的理性與秩序而是克服「自然」的時候,意義就大不相同了。 很多影評跟心得說星際效應是命定或宿命論,一切都是預先注定好的:Miller星球的錯誤—Dr.Mann的背叛—燃料的匱乏—主角掉入黑洞—能夠控制更高次元的生物讓主角可以把訊息傳給任何時間的Murph這些發生都是注定的,因為最終主角說這個生物就是未來的人類,也就是未來的人類讓Cooper自己選擇了自己,然後產生未來的人類,這一切都是注定的。 這一切都是注定,並不代表是自然的。 這裡的「注定」是人類自己的「注定」,仍然是「人類創造自己的命運」、「人定勝天」這套說詞,這個想法。 從主角Cooper一開始說的「我們以前常仰望蒼天,思索人類在星空中的位置,現在我們只會低頭,憂心自己在塵世間的處境。」到他發現學校老師說阿波羅計畫只是謊言,是欺騙蘇聯的手法,人類應該要腳踏實地時的態度,都可以看出,說故事的人,確實認為科學是可以解決問題的,科學是人性最佳的手段,所以在這部片當中,他對於科學以及過度發展的質疑,仍然全部都用科學解決。 但科學真的解決的了嘛? 看起來好像可以,科學無法解決Dr.Mann的背叛,但可以可以將Dr.Mann的背叛轉化成另一種命定。愛因斯坦說過「科學要是失去信仰將沒有任何意義。」,但在這齣劇中科學變成信仰,變成了人性唯一得以彰顯的方式。地球因為科技、因為過度開發、因為枯萎病、因為沙塵暴、因為戰爭(哪一個不是人類所造成的?)逐漸變得不適合人居,所以,我們就踏上太空的旅程去尋找另一個星球,另一個土地。我們不要低頭,不只不低頭服輸,更重要的是,不要低頭看「我們做了什麼」。 電影裡最主要討論的感情是親情,故事中年老的那位Dr.Brand(另一位Dr.Brand的父親)隱瞞了實際上並沒有Plan...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回應&筆戰】物化女性?有什麼問題嘛?

關於物化女性意外的扯入陳以真改圖論證,我不想要放那張違反陳以真意願的改圖 所以我放上了被改的那張原圖。 本篇回應抓胖的:連勝文不小心押了什麼韻?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344/494473 為了慶祝抓胖開始進入鳴人堂的生涯,第一篇居然就大膽的挑戰「物化女性」我決定冒著MC第二天大量出血的...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秘密讀者】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神主牌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神主牌 *小提醒,本文於今年七月已在秘密讀者刊登,只是重新整理後刊出,絕對沒有影射什麼時事。                                ...
 
Copyright © 2014 矯情的修辭. Designed by OddThemes